星期二
2023年05月23日
第04版:04

煤炭大港逐“绿”而行

(上接第一版)直到地下20米的翻车机房底下的皮带机出料口,终于找到煤炭粉尘产生的起始点。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专业环保课题研究团队,经过数次科技攻关,成功设计出一套与翻车机底部振动给料机相结合的自动洒水装置和控制系统,也就是本质长效抑尘系统,先后获得6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这套系统从煤炭进港的第一个环节——翻卸环节入手,在翻车机底部振动给料漏斗内加装全自动抑尘系统,实行分层洒水,在振动给料过程中使水与煤炭均匀混合。且通过煤炭含水在线检测装置检测,洒水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煤种自动调整喷洒水量。

“振动给料漏斗出料口相当于一个簸箕,水流均匀洒在煤流表层,能确保煤炭刚好‘喝饱’。煤炭在这里‘喝饱’了,后续的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环节就很难起尘了。”汪大春说。

在此基础上,港区又通过技术创新实施了回程皮带清洗、堆料机大臂洒水技术,解决了堆场喷枪洒水不均匀、长期堆存的煤炭水分散失等原因造成的粉尘污染。在三四期工程建设中,又建造了48座筒仓储存煤炭,形成最多可储存144万吨的世界最大储煤筒仓群,避免了露天堆取料作业产生扬尘。至此,煤炭抵达港区后的翻、堆、取、装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革新,实现全流程抑尘、清洁和全区域生态环境智能化、数字化管控。穿着白衬衫走进黄骅港煤炭港区,实现了“干净进去,干净出来”。

黄骅大港变“绿”,除了治理好煤尘污染,还得益于做好节水文章。

黄骅港地表盐碱化,淡水资源极其宝贵。为化解淡水难题,煤炭港区原有的垃圾场和荒地被改造成“三湖两湿地”,分别用于储存雨水、经过处理的煤污水和来港船舶中的压舱水,且5个水系相贯联通,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统。水系中储存的水资源可回用于精准抑尘及生产中,能满足全年90%的用水,每年节约用水成本1500万元以上。

“三湖两湿地”内,充足可循环的淡水滋润着港区的绿树红花,引来了鱼儿游、鸟儿飞,将灰头土脸的港口变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这里已经成为国内首家AAA级煤炭港口工业旅游景区,荣获首家散货煤港“中华环境优秀奖”和“五星级绿色港口”等荣誉。

黄骅港的“绿”不止于此。煤炭港区还实现了码头岸电全覆盖,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大型船舶在港口装卸作业时,用来发电的辅助燃油发电机是能耗和污染大户。一艘使用3.5%含硫量燃油的中大型船舶,其PM2.5的排放水平与50万辆使用国四油品的货车相当。2011年底,黄骅港在煤炭港区实施岸电“上船”工程。即船舶停靠码头作业时,停止使用船上自备辅助发电机,改为使用陆地电源向船载系统供电,船舶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这样“以电代油”同时带来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了解,一艘4.7万吨的货船靠泊一天,辅机工作需要消耗3万元的油料,而使用岸电的成本只有1万元。在年吞吐量超2亿吨的黄骅港煤炭港区,2022年具备接驳岸电条件的靠港船舶接驳率约98%,共接驳461艘次,实现来港船舶供电量196.6万度,替代船舶用油432.6吨,碳排量减少1400.1吨。

“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部经理董传博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黄骅港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零碳、无废、生态港口建设,推动港区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贡献力量。

2023-05-2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817.html 1 煤炭大港逐“绿”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