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第06版:06

良“芯”唤醒盐碱滩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刘国竞 崔秩恺 李 菲

旱碱麦丰收(资料片) 刘 凯 摄

育种人员察看“捷麦20”长势 任振宇 摄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瘠薄盐碱地的产粮难题,我市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种业创新。

位于盐碱地上的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以下简称中捷农科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不懈努力,在漫漫育种路上求索,只为培育出更适合盐碱地的良种,让白花花的瘠薄地变身金灿灿的丰产田。如今,在这里诞生的“捷麦19”“捷麦20”旱碱麦良种,已深深扎根在我市运东及天津、山东甚至是新疆等地的盐碱地上,让旱碱麦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

近日,记者走进中捷农科所,探析这些良种是如何诞生的——

一种情怀:

让大家都吃上白面

初夏,碧空如洗,艳阳高照。

中捷农科所的“捷麦19”三圃繁种田里,进入灌浆期的麦穗饱满紧实,在翠绿的麦秆上昂首挺立,汇聚成绿色海洋,与湛蓝天空相映生辉。

“照现在的长势看,今年亩产260公斤没问题。”57岁的育种人员张卫军,穿梭在繁种田里,任由麦芒摩挲着手掌,笑容不由爬上嘴角。

盐碱地上产麦,亩产260公斤,这在张卫军的孩童时期,如同天方夜谭。

“俺就是中捷人,小时候家里种田,小麦亩均产量也就二三十公斤,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白面。饿肚子时,想得最多的是,如果小麦也像高粱、玉米似的产量那么高,怎么着也能吃上白面了吧?”盐碱地的丰产梦,就这样种在了他心中。

不只张卫军,在中捷农科所,因着对粮食的渴望,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和农务工作者,正是靠着“提高小麦产量,让大家都吃上白面,给国家作个贡献”这个朴素而又坚定的信念,在漫漫育种路上不懈探索。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早在1965年时,中捷农科所的前身——中捷友谊农场试验站,就在中科院遗传所的支持下,引入几个小麦品种计划择优而育。没想到,这些“外乡客”在盐碱地上水土不服,死苗率高、返青率低,遗传性状也不稳定。

“良种必须适合本地风土条件,要找到真正让盐碱地丰收的小麦,就必须下力气自己选育。”1975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科所成立,决定将种子这颗农业的最强“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由此开启了自主研发优质旱碱麦品种之路。

你知道吗?在这里诞生的第一个优质旱碱麦品种,并不是如今为科研人员和农户们津津乐道的“捷麦19”,而是它的“老前辈”——“冀麦32”。

“冀麦32”的诞生,花费了科研人员17年的光阴,使旱碱麦的亩均产量提升到了150公斤,一经推广,就替代了其他小麦品种。

“上世纪90年代,俺刚上班时,农户们主要种植的就是‘冀麦32’,它耐盐碱、产量高,美中不足的是,雨水偏大的时候不耐倒伏。”张卫军说,由于“冀麦32”是个“细条高个”,麦秆底节的硬度不足,灌浆期后,顶着沉沉的穗头,难以经受住苦海沿边的大风“摧残”。

从此,在中捷农科所的育种目标中,除了耐盐碱抗干旱、提升亩产量和粮食质量这些必备要素,抗倒伏能力也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硬性标准。

两手准备:

新品良种两度超越

育种目标愈发明确,科研人员选育良种的方向也愈发清晰。

“当时,‘冀麦32’是最适合咱盐碱地种植的品种,既然它株高不耐倒伏,俺们就选择生产田里较矮的变异株,来进行新品种的系统选育。”1996年,决定继续选育新品种后,科研人员先是在“冀麦32”的生产田选择了500株变异单穗,将每个单穗单行种植。来年收获后,再从单行中,选择表现理想的单穗。

“有的单行里能选出三五株表现好的,有的行里能取一两株,有的则一株都选不出来。然后拿到实验室考种,比较株高、节长、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优中选优,再拿到田里单穗单行种植,就这么反复试验。”

育种是一项漫长又枯燥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不仅每年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每一个环节也不能马虎。麦收时,天越热,科研人员越泡在试验田里,一穗穗地收割、记录,生怕漏掉一穗优秀的良种。冬天本是农闲时,他们也停不住脚步。调查冬前茎数、分蘖……在麦田里一棵棵地数,碰上大雾、下霜,冻得手都麻了,也不停下来。

生产条件的艰苦也不言而喻。那时,20多亩试验田的造墒播种,全靠人工一点点从井里取水,车拉人挑浇到地里,再开沟点种,只为了保证出苗率。

更考验人的,还有能否成功育种的压力。

“干了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成果,在育种界并不少见。不过我们是幸运的,到了2006年,终于确定了既抗盐碱、抗倒伏、高产还表现稳定的良种。”2006年夏收后,回到实验室里考种,株高79.5厘米、单穗产量超1克,底节够硬……看着一组组亮眼的数据,科研人员们振奋不已——“成了!”

其后,又经过出圃、试验田试种、参加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多道考验,2015年,这个新品种终于通过审定,以“捷麦19”之名问世。抗盐碱、抗干旱、耐瘠薄,株高较“冀麦32”矮15到20厘米,抗倒伏能力强,更为突出的是,亩均产量达到260公斤,比“冀麦32”亩增产110公斤……每每提起它,科研人员都兴奋不已。

加快旱碱麦良种破壳,中捷农科所并没有将全部希望“押注”在一个品种上。

为了增加旱碱麦良种的诞生率,在“捷麦19”育种工作启动两年后,中捷农科所又做起第二手准备——搜集材料进行杂交育种。

不同于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是人为将小麦的母本、父本材料进行杂交,各取其特性所长,培育出优秀品种。

“1998年,我们开始准备中间材料,也就是杂交所用的母本,历时6年,终于培育出了相对稳定的母本材料。”父本材料的选择,则需要科研人员四处去淘。这些千辛万苦淘来的材料,还不能直接用于杂交,须在中捷连续种上两三年,经历各种气候条件的考验后,才能与母本做杂交组合。

“以一个中间材料为母本,我们往往选二三十个材料作父本,做出二三十对杂交组合。如果第二年没产生理想的后代,就调整父本材料,进行新一轮杂交组合。出现合适的后代,再观察其生育、抗逆、产量等性状,不断选择、不断鉴定,直到特性稳定了以后,才能做成品系,再示范种植,参加省试。”新品种“捷麦20”,便是这样最终于2021年诞生的。相较于“捷麦19”,这个品种生育期短,可以减少干热风对千粒重的影响,亩产又提升了50公斤。

意外收获:

沧州良种新疆丰产

“张老师,‘捷麦19’和‘捷麦20’的种子,这两天每样给寄10公斤吧,咱这品种在我们新疆表现挺好,今年继续示范试验种植。”正在田里观察着麦种长势,张卫军的手机响了,是新疆和硕县的农户打来的。

针对东部滨海盐碱地培育出的品种,缘何引起了远在西边的新疆农人关注?

事情,还要从2020年说起。那是8月的一天,中捷农科所来了几位特殊客人。他们手里拿着“捷麦19”的麦种包装袋,前来问询是不是这里研发出的品种。

交谈后,张卫军得知,他们来自张家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援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建设,机缘巧合在当地试种了一年“捷麦19”,没想到,长势、产量等方面表现都特别优异。

“和硕县有盐碱地,为了多产粮,他们在多地寻找耐盐碱的好品种,对照种植。找到我们,就是想引进‘捷麦19’的原种,继续试验种植。”

盐碱地的缘分,让远在我国东西两地的农人走到了一起。自此,中捷农科所开始了与新疆和硕县关于盐碱地上旱碱麦品种的种植探索。

“和硕县虽然有水肥一体化灌溉条件,但水资源也很是珍贵。咱‘捷麦19’抗干旱,种上后,可减少灌溉频率,实现节水。但产量表现依然很优异,亩产能到720公斤。”张卫军说,考虑到灌溉后的“捷麦19”抗倒伏能力稍差,中捷农科所还主动推介了更适应水浇条件的“捷麦20”。如今,“捷麦20”在新疆和硕县的亩产能达到750公斤。

“为推进旱碱麦跨区域发展,我们还计划在新疆设立技术推广试验服务站,大面积推广捷麦系列产品,为全国旱碱麦推广种植、增产增效、环境改良提供样本。”中捷农科所所长郭楠说。

墙外开花的旱碱麦良种,在黄骅的盐碱地上更是常见。

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的“80后”农人孙英朝,对“捷麦19”的包装袋也很是熟悉。

从2013年开始流转百亩土地,再到2019年成立合作社,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多亩地,正是“捷麦19”这样的旱碱麦良种给了他信心。

“‘捷麦19’耐旱、抗碱,最重要的是抗倒伏,稳产。”孙英朝说,前些年刚种地时,他也试种过不少品种,就想最大限度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

“咱这儿土质盐碱,有些品种适应不了。还有的倒是能闯过盐碱这关,可后期穗头一沉,刮场大风,就折在田里了。”虽然丰收的希望变成了减产的失望,但孙英朝的种植方向更清晰了。“经过几年观察,综合来看,还是‘捷麦19’各方面的抗性好。管理好了,还能高产,在俺这儿能达到亩产300多公斤。虽然它出粉率低点儿,但加工出来的面粉麦香味足、口感好,附近的民丰面粉厂有多少要多少,根本不愁销。”

农户的需求,就是中捷农科所的育种方向。

“今后,我们还要从出粉率、口感等方面出发,培育出品质更加优秀、更适合深加工的旱碱麦品种,从产业链前端发力,助力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郭楠说。

2023-05-24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刘国竞 崔秩恺 李 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864.html 1 良“芯”唤醒盐碱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