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小城一隅,书香车库里,三五好友,品茶读书。组织者李淑华说,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一个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空间尤为重要,于是便有了知味读书会,有了这样真正沉下心来读书交流的“车库文化”。
用擅长的方式做喜欢的事
李淑华有两个爱好,一是喝茶,二是读书。空闲时间,常常是边喝茶边读书,二者融为一体。
她的朋友多数是爱好读书的,他们是多年的良师益友。多年来,三五好友偶尔在她家书房小聚,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师友们知书达理,又恐夜深影响家人休息不得不踏月而归。这让她一直考虑,怎么才能有一个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空间?
2020年元月,李淑华退休,正好儿媳产假期满上班,无缝衔接地开始带孙子,过着奶奶与二宝的乐和生活。生活内容与角色的改变,让她更加迫切地考虑怎么过好退休后的生活。对她来说,读书是最适合也是最喜欢的。志同道合的书友,定期不定期地在一起交流,这是她的心愿,也是同好的需求。基于现实,为了圆梦,她开始打起了家里车库的主意,不止一次构想怎么完成车库的“脱胎换骨”。
车库仅有30平方米,对这个空间李淑华寄予“厚望”,她找来专业设计人员,很快一个实用且雅致的空间成了知味读书会的雅集之地。
人莫不能饮食,鲜能知味也。“知味”是吃的最高境界,也如人生,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中行走,“知味”也是生命的品质。他们就在车库里安静下来,聊茶聊书聊写作,小空间足以盛放大情怀。
他们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命名为“知味茶屋”,老榆木的牌子挂在门口,作为一个标识,方便友人来“按图索骥”。
我们都是读书人
三五好友,品茶聊天,聊到某个作家、某个作品或某本书,每个人的认知角度、探寻深度不尽相同。思想碰撞,定位精读,分享感悟,大家的读书范围随之更加宽阔,彼此引领互相受益。
2020年末,黄骅作家协会成立。李淑华在作协结识了更多书友作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是孤独的个人喜好,也可以是热闹的诸友交流。在2022年的秋天,“知味读书会”的大门对每一位喜欢读书和愿意交流的人敞开。
他们建立了读书群,首批进来的21人,平时各自读书,有什么好书或者感悟、金句妙语,随时发到群里,共同分享,及时讨论。
他们组织线下共读,由一名引领人,一期一个主题,并由此延伸谈论。这种方式受到大家的一致喜欢,并得到了外地作家和文友的关注和点赞;他们申请了“知味读书会”微信公众号,用于记录读书活动、书友感悟和散文、随笔、诗词的发布。
50岁的于淑贞是一名教师,痴迷《红楼梦》,是“知味”的老朋友,每次分享红学感受都让大家意犹未尽。从读书会创建到现在,她听李淑华说得最多的话是:“我搞这个读书会,就是因为我觉得读书对人太有益了,尤其是对于中年之后的我们。只有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提升了自己灵魂的高度,才能给子孙后代更好的影响。”
这样的初心,这样的执着,让所有加入其中的人感动、佩服。读书会成员阿涵老师有个很经典的比方:“无论是现在还是很远的以后,这里都是我们这些人最贴心的南墙根儿。我们会像那些聚在墙根儿一起晒太阳的老头儿老太太一样,享受聚在一起沐浴书香的好时光。”
于淑贞说,在“知味”,没有老师、学生;没有尊贵、卑微;没有领导、被领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读书人。正是因为这样的氛围才让每个人感觉轻松、自如,卸掉了生活中那些不自在的枷锁。
打开生命不同的维度
在书中遇到更好的自己,是读书的意义;以书本为媒,带动他人,是建立读书会的意义。
黄骅作协主席王福利是“知味”的常客。他说,读书,需要一个环境,也需要一种心境,知味读书会从发起到组织,带着一份随性。正是因这份发乎读书兴趣本身的随性聚谈,才有了保持阅读的轻松。这是让读书人寻找一种阅读状态的尝试,也是让几个人阅读带动整个城市书香氛围的实践。王福利说,在“知味”的收获一方面是通过共读共析一本书、一个主题的文化共享,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去理解书本的思想意义;一方面是精神世界的充电和调整。读书会对于个人是自我提升,对于群体是资源共享,是在互动激励中的深读、精读、成体系地读书,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更好。
诗人翔之对读书感悟很深,他读书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当兵时是《解放军报》特邀通讯员,喜好读书,发表过不少诗歌和通讯报道。从不识字时,他就常常翻弄父亲柳条箱子里的那些书。直到现在,奔六的他床头上依然少不了几本书。他觉得读书有的可反复读,比如文学书籍;有的也不一定深读。
75岁的姜梦麟,自幼喜爱读书,直到现在还每天与书为伴。参加“知味读书会”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大乐事。林凤珍从2016年就和李淑华一起喝茶读书,几年下来,从沉默寡言到落落大方畅所欲言,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知味”里应该能找到答案,那就是通透和豁达,在行走中打开不一样的生命维度,遇到看到感受到更美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