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区朝阳小区,藏着王山城的世界。数千个各式各样的酒瓶、随处可见的书本、翰墨丹青的书法,走进他的世界,一切都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高高的个头,挺直的腰板,睿智的谈吐,儒雅随和,初见王山城,让人不敢相信,这已经是一位83岁的老人。他与书法写作的故事在不急不缓的话语中,伸向了时光深处。
痴迷书法练“毛体”
王山城本是北京密云人。年轻时,他当过代课老师、农民、工人,还当过兵,1965年来到当时的中捷农场务农。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他很快被调到了工会从事宣传工作,后来进入农场文化馆,这一干就是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跟文化沾边儿的工作都干过,因为人手少,不管是书法还是美术或者文学创作都得干。
王山城说,他从小喜欢毛笔书法,来到沧州后,一天偶然看到一幅毛主席的手迹。“第一感觉,真是太漂亮了!”从那一刻起,他深深爱上了毛体书法。
那个年代,其他人的字帖不好找,但想找毛主席的字倒不难。于是,空闲时练习毛体字成了他的乐趣所在。见到毛主席的书法字帖,只要手里有点钱,他都会买下来,如饥似渴地研读。
他刻苦练习毛体书法,越练越好,农场里写标语的任务也交给了他。他便在显眼的地方,用毛体书法写标语,结果许多人误以为是毛主席的字。后来被媒体报道后,1991年电影《江山多娇》开拍时,导演要找人演毛泽东挥毫的镜头。找来找去,就找到了王山城。
“我在电影中的镜头,就是一只正在写字的手!”王山城说,他只要换上演员的衣服,按照导演的要求写字就行了。那是第一次拍电影,花了5天时间。
有了第一次的拍摄经历,有需要演毛主席写字的镜头时,人们就自然又找到了他。第二次是拍电影《大决战》。再后来,类似这种影视剧拍摄,他就成了最佳人选。“毛泽东的手”,也被人叫开了。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他受邀前往韶山书写了毛体书法百米长卷。香港和澳门回归时,他再次被邀请去书写百米书卷。
这份长久的坚持也打下了他的艺术功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一生都与文化结缘,哪怕后来调到沧州市区工作,直到退休,他也没放弃书法和诗歌、杂文的创作。
诗、书、瓷结合诠释文化
说起自己的收获,王山城最得意的还是收藏的这5000多个“宝贝”酒瓶。30多年来,他为每一个酒瓶都写了一首诗词,还出版了两本关于酒瓶的书,把“诗词、书法、瓷器”相结合,用多种艺术诠释着中国文化。
30年前,已经在沧州生活的王山城在楼下的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件“宝贝”,那是一个别人丢弃在那里的空酒瓶。这个瓶子至今摆放在他的架子上,是一个扁平状的酒瓶,是由一位书法名人题写的酒名,背面是一幅书法作品,还有绘画。王山城说,他一直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工艺品,出差到外地,也常常买一些。他看到这个酒瓶时突然被深深吸引了——这不就是一件集书法、绘画、陶瓷于一身的工艺品吗?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酒瓶。
除了自己捡、朋友送,王山城收藏酒瓶最厉害的一招就是“以字换瓶”。这些年里,随着他“毛体”书法名气的增大,不少人慕名求字。知道他收藏酒瓶的爱好后,大家也纷纷去找平时比较少见的酒瓶当礼物送他。
王山城对自己的这些藏品并没有局限于“把玩”,他细心地给每件藏品制作了“档案”,还配了诗。2007年,他的第一本与酒瓶收藏有关的书《酒瓶醉话》,选用了202幅酒瓶图像与诗文相配,翻开书后,“左酒瓶,右诗文”,其中有25首诗是他自己的书法作品。收录的这些酒瓶形态各异,人物、动物、器具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他配诗和配文则以酒瓶为载体,随形赋意,感悟人生、评情说理。其文风调侃荒诞、辛辣,既富有人生的哲理,又有对世事的讽喻。
2012年,王山城又出版了一部《梦里话梦——酒瓶书法杂文集》。这本书收录了276个酒瓶,配以他由酒瓶而创作的书法和杂文作品。
书香明月家
王山城和老伴儿一辈子风雨相携,恩爱有加。他们的姻缘也源于“书”。
1965年,王山城来到中捷农场后,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只能与书相依为命。后经人推荐,做了农场文化馆的图书管理员。从此就一头扎进书堆里,与书为伴。很快他就发现一位女性读者三天两头来借书还书,一来二去,二人由生到熟,互生情愫,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对女孩还回来的书,王山城都习惯地履行职责,从开篇翻到封底,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寻觅爱情的希望。终于有一次,他在书页中发现了“新大陆”——一页白纸上用彩笔绘画了一本书的形状,书的左上角写着王山城的名字,右下角署着姑娘的姓。还有一行字:预报明天雷雨转晴,可否在七彩桥上相逢?
书的确使他们相逢了,但不是在幻境般的彩桥上,是在高不足两米的土坯房里。除了7块木板搭的床外,他俩全部的家当就是几大纸箱书。二人甘于淡泊,书香自洽,啃书代食,充实且丰富。
就这样,书伴随着夫妻俩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给予他们快乐和力量,也给这个家庭积淀了浓厚的书香气。
如今,王山城儿孙满堂,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其乐融融。他们传承着朴实奋斗的家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延续着书香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