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哈薇薇
网上教健体
中医“治未病”
每天早晨6点20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博士赵辉都会准时带领群内的几百名网友,一起站桩,练功健体。
都说“上工治未病”,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记载有“治未病”的思想,而中医在“治未病”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赵辉说,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是通过养神健体、合理膳食、谨慎起居等方法促进身心健康,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而在中医思想中,运动一词是分开解释的,运指运气、动指活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学”,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能够“治未病”的。“防”远胜于“治”,“气学”习练是维护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法。
为正本清源,让老百姓在遇到疾病时不慌张、不乱服药,中西医结合医院还在网上开辟了“沧州治未病”视频公众号,以赵辉为代表的中医专家通过网络平台,为老百姓释疑解惑,增强大家战胜疾病的信心。不仅如此,他们还撰写文字公众号,从节气养生到失眠调理,再到组场调气,全方位、多层面帮助百姓正确认识养生、疾病,从生命的角度关照生命。
“科技发展,中医也要发展。但发展,一定基于中医体系和规律。可以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比如网络、大数据等,通过新媒体,为更多人的健康提供帮助。”赵辉说。
疗效是王道
并非“慢郎中”
中医药不仅在“治未病”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治大病、疑难杂症方面,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沧州市中心医院中医一科主任吕旺,用自己的医疗实践编写的《中医辨治疑难危急重症百案精选》,证明了中医不是“慢郎中”。
吕旺认为:“中医学有着2000多年历史,古代大医是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危急重症样样拿得起来。而目前,中医界涉及的往往都是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较少,危急重症涉及得更少,至于疗效好、得到大家公认的更是凤毛麟角。不在危急重症方面打几场硬仗,是很难摘掉中医‘慢郎中’的帽子的。”
医学史上,中医曾几次面临被废除的困境,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重新站了起来。无数次的临床实践,让吕旺一次次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医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是疗效,也只能是疗效。疗效是中医的根,也是振兴中医的关键所在。没有疗效,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是一门实用科学,不是挂在墙上的字画,好不好都不会害人,中医有效就有用、无效就有害。我认为这是中医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简单地说,只要能让病人满意、认可,中医必兴。”吕旺说。
疗效才是硬道理,所以只要能减轻病人痛苦,不必有中西医成见。早在民国时期,盐山大医张锡纯就吸收医家唐容川理论,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吕旺认为,今天要传承的,不仅是张锡纯的医术,更要学习他在医学上不断开拓创新、包容并蓄的精神。
传中医文化
重中医人才
4月5日,盐山县张边务村张锡纯墓前,一群年轻学子庄严肃穆、垂首而立,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主任徐智广带领学生齐声诵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全文,并敬献花篮,以表达对张锡纯的崇高敬意和无限追忆。沧州医专教师赵海鹏说:“拜祭张锡纯的是中医药系的学生代表和张锡纯经典读书会的学生。重温经典,是思想提升和精神洗礼。”
近几年来,沧州医专不断持续深入打造地方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一步一景,中医药文化元素尽显其中。扁鹊、刘完素、张锡纯塑像如启明星般光耀校园,各种中草药植物星罗棋布、争宠花坛。学校图书馆里,有一处展区,经常有学生驻足,陈列处,一本本发黄的扉页上写着《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学校为张锡纯医学经典著作单独开辟的陈列展区。校图书馆馆长胡希俊介绍说:“这个展区所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40种版本117册图书,除部分来自学校,其余全部来自于张锡纯研究学者王鹏,正是他的无私捐献,老师和学生们才得以看到这本医学经典各个时期的版本。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医专在张锡纯医学理论著作方面的馆藏,也让年轻学子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医大家的文字温度,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张锡纯和他的医学经典有很重要的意义。”
张锡纯经典读书会是医专挖掘张锡纯人文、学术思想的又一有益尝试。从2021年11月成立起,张锡纯经典读书会就吸引了众多中医学子,他们孜孜以求,在读书会上,被大医张锡纯的家国情怀、学术思想、高超医术所折服,纷纷立志要学习大医、学习经典,做新时代有益于人民的中医人。赵海鹏说:“截至目前,读书会已经组织线上、线下各类讲座10次,举办各种形式讨论会12场,先后邀请文化学者王鹏、张锡纯再传弟子陈宝贵,以及校内校外的多位专家、学者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沧州中医药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医专责任在肩。“2021年,学校成立中医药系,分为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四个专科专业,每年毕业生约400人。同时,学校联合华北理工大学开办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药学三个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约160人。随着中医药系学生的毕业,沧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将日益壮大,基层中医药人员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沧州医专党委副书记张中兴说。
创中医强市
需强势突围
面对传承和发展沧州中医药文化这个大课题,医学界、教育界持续发力,文化界也不甘落后。
在张锡纯故里盐山,一批文化学者著书立说,在人文思想、历史沿革等领域深扎深挖,取得了一些成果。
王鹏历时3年,重新整理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初版)正式出版,为医学工作者和张锡纯中医思想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之后,他继续扩大张锡纯研究范围,开辟新视角,从历史源头,探析张锡纯时代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一本新的张锡纯研究之书正在筹划酝酿中。
张锡纯外祖父家所在地黄骅传来喜讯,张锡纯纪念馆开馆。自此,黄骅市、天津市两座张锡纯纪念馆遥相呼应,共同成为研究、继承、发扬张锡纯学术思想、人文精神的遗迹和遗存。
河北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也闻讯赶来,多方采访,一部30分钟纪录片《大医张锡纯》精彩呈现,为宣传沧州中医药文化和大医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绩固然喜人,但也应看到沧州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有关张锡纯的研究在沧州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近两年呈现出燎原态势。但在沧州中医药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功勋的另外两位医学巨匠扁鹊和刘完素,却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者寥寥,研究成果与其历史地位不相匹配。而其他兄弟省市却在医学大家出生地上大做文章,纷纷借势,打起复兴中医药大旗,其发展态势不容小觑。
面对强有力的竞争,沧州如何强势突围,真正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强市,不得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