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景
大凡游艺于水墨之间者都明白,人云亦云照猫画虎者众,能独树一帜且开宗立派才是大成就。塞外画派创始人、画马名家曹洪森先生,正是痴心追寻和探索的典范。
“前有徐悲鸿的八骏,今有曹洪森的九龙,不愧当代画马大师!”这是央视《大国精品》和《影响力人物》栏目对曹洪森的评价,也是至高荣誉。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北京创作院副院长、北京塞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塞外画派书画院院长。经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审通过,2021年被授予人民书画家荣誉称号;2022年当代书画家编委会授予他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书画家荣誉称号,同时,北京市总工会在故宫为他举行了“百骏图”展览专场。
马克·吐温在《向马儿致敬》中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匹马,我们生活在马背上,我们为有了马而骄傲,为有了马而自豪;没有马,我们就没有了路;没有路,我们就没有了船。这就是我们的命运!”画里乾坤营造笔墨精神,这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气概,洪森用画笔倾诉了一种高远达观的气象,一种属于民族的大道精神。
洪森自幼酷爱绘画,高中毕业后拜师南皮县文化馆原馆长陈彦平学习素描、油画、国画。1979年入伍出塞,在怀来、延庆,沿着古长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40余年。
癸卯孟春,我们作为同学加战友,阔别久年再相遇。他魁伟嗓亮,军人风采依然,谈起马来滔滔不绝。他的激情、作派乃至无拘无束的爽朗大笑,蕴含着一派天马行空任往来的神气。
塞外草原,天高,地阔,云低,风劲。正合了他年少时看《牧马人》向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童话世界。在军营,他常常自诩:属牛画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与马结缘到成为挚爱,是一位艺术家的宿命。因此,工作之便他经常去骑兵连蹲点“相马”,节假日,他就是牧马人老乡马厩里的“马伕”。所以,马的体征、习性和神韵已经深深地嵌入脑海、浸入血脉。
洪森是沧州汉子,骨子里的血性和军人的耿介,造就他笔下之马,独具风神,横空出世。那飞奔的气势,腾飞的动感,狂奔的神采,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群马百态,嘶鸣生风,飞扬恣意,忽如交响乐之磅礴,又似禅音之静穆,开合有度,溢满极富张力的奔放和流淌,可谓“铁马雄风入卷来”。
他以点线面的艺术语言赋予“马”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形式美诠释出内蕴美。马在广袤的草原上飞驰、狂奔,神态各异,形神毕肖,一股强烈的破纸而出的气势。形移,势聚,色跳跃,力迸发,水墨写意,酣畅淋漓,赋予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活力。他的画进入崭新的艺术境界。
取法乎上,以传统为基石,走出来方可创新。他四十年不改初衷,游弋其间,画风远承汉画石刻、唐三彩,近接八大、石涛、李苦禅、徐悲鸿,点、线、面,黑、白、灰,笔法与墨法之间的关系,以意驭之,生动和谐。他以中锋勾勒,侧锋涂抹,线条块面粗细兼顾;用墨浓淡兼施,干湿交融。在形态方面,则融合中西画法中的透视原理,呈现出立体效果。在《八骏图》中,衬映的效果当为叫绝之笔,《草原风》则通过背景透视以显草原红的飘逸。《龙马精神》被台湾藏家喻为“蕴含大成种子画”,而经典之作《百骏奔腾》,场面宏阔、水墨酣畅,线条明快,气势夺人,尽显大家风范。
马,力量和忠勇的象征。“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种豪迈尽揽洪森胸中,故而他的马活在“神”上。他十分重视马的解剖结构,依据马奔腾所引起的体态、肌肉变化,着意描绘开张之力和雄健之美。马的形象既写实,又在结构、造型相对准确的情形下夸张、变形。而马的神态,在此基础上抽离、提炼,以大笔触有力度有节奏地渲染,更具气势冲天的韵味。
洪森笔下奔马乘物游心,独与天地神往来,超越了马本原的生态,提炼出传统精神,臻超凡返真、气质归化之境界。他心中无马又有马,他苦心塑造的马乃是自己的心造之神:放纵无羁,天马任行,无畏勇往,是思考者、创作者对马本性的观照,走活了天道一隅,也走宽了艺术空间。
老骥伏枥志千里,虽年逾花甲雪染双鬓,但为发扬光大塞外画派的精髓,洪森驻马长城脚下,足踏大江南北,在华夏文化近缘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艺术中心,展示国画大写意与国外抽象派融合后的精深,探取众法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找寻属于自己的“门道”,把具有中国塞外画派独特语言符号的画风扬出国门。
画马大师,古有曹霸、韩干、李公麟、赵孟頫,近有徐悲鸿。要想突破谈何容易?而洪森却执著追求,硬是踩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之路。
曹洪森正处艺术“井喷”时节,期待他的画更趋佳境,塞外画风吹绽满园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