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第05版:05

从镇武庙到张仙阁

沧州“义民”与救火会百年寻踪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王少华

温胜利讲述救火会的故事。绵延几百年的救火会可谓“沧州好人”的精神源头。

走访运河古巷建华街,在神门口一带,老住户们提到一位守苇子坑的温爷:“温爷好功夫,他是救火队队长,平时就在镇武庙一带守苇子坑。上岁数的老人都知道……”

老住户们的话让记者眼前一亮:清乾隆初,古城沧州就有了救火会。这是沧州最早的民间公益组织,其义举绵延几百年,史料记载,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记者寻访多年,也未找到知情人。没想到,知情人就在这条老街!古巷深处,就隐藏着救火会的点点滴滴!

温爷是谁?

老住户说,温爷大号温万海,满族,就住在建华街以南曾经的胜利小学一带。如今,这里早已翻盖成楼房,楼群间依河坡而建,行走其间,还能感受到岸边人家的习俗风情。

按照老住户们的指引,我们找到温万海之子、78岁的温胜利,听他讲述大运河旁200多年的义举传承。

救火会绵延200多年

建华街与麻姑寺街中间隔着一条小巷,这就是神门口。这条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巷,曾经却是吉祥富庶之地。小巷西头直通运河边的麻姑寺渡口,东头则是镇武庙,也有人写作真武庙。温胜利记忆中父亲当救火二队队长时,就在镇武庙中。

救火会的历史在沧州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沧州盐行天下,城市人口密集,店铺与民宅相连成片,时有火灾发生。清乾隆初年,有50多个热心公益的人自发凑钱购买水筲、水盆等物,遇有火情鸣锣为号,义务救火,渐渐出了名。知州嘉许他们的义举,称为沧州“义民”,并为他们免除徭役。富商大户也为之筹资捐款,古城沧州的第一个义务救火会就这样应运而生。

他们的义举很快在古城引起连锁反应。当时沧州城内外共分5个坊,每个坊都陆续建起了救火会。其中,有关建华街这一带的严崇坊救火会,《运河与城市》一书是这样记述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严崇坊在火神祠成立“天德”救火会,经费由宋德馨、刘怡园等义捐而成。这个救火会一直坚持到民国。1916年,当时的沧县政府发给救火会地契文书,闲地出租出去种苇子,租金作常年会费。

书中的记述到此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救火会何去何从?温胜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救火会的情景。

那时,5个救火会已改为3个救火队,但性质没变,还是公益的,遇有火情,队员们还是出义务工。其中,建华街一带的救火队是二队,已由曾经的火神祠迁到了神门口镇武庙中。

“那时,镇武庙的大殿内已无神像,救火队的救火器材就存放在大殿内。我父亲是队长。平时没有火情,队员们各忙各的事情,平时就我父亲一个人在镇武庙看护消防器材以及庙旁不远的苇子坑。秋后割了苇子卖钱,补贴救火队之用。”温胜利说。

救火会救人于水火,且分文不取。人们称救火队队长温万海为“温爷”。一声称呼,尽显尊崇。

队长也是隐世武者

温万海在救火队没有报酬,却干得很起劲儿,常常一早出门,太阳落山了才回家。中午饭都由儿孙们送去镇武庙食用。那时,温万海在镇武庙干得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脱坯,二是练武。

镇武庙前有一片空地,他在空地上脱坯卖钱,维持一家生计。脱坯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细致活儿。镇武庙旁坑多水多,脱坯倒是个好营生。要脱出光滑有致的土坯,没有力气和技术还真不行。温万海脱出来的坯好,很受欢迎,常常是土坯刚干透,就有人上门来买。

救火队队长身份之外,温万海还是一位武术家。他是满族,祖上在朝廷任武职,所以他一出生就领俸禄,六七岁就习武。后来清朝覆灭,民国建立,俸银没了,他家家境也一落千丈。那时的建华街还叫方家花园,这里有个王家大院,清末民国年间,出了两位将军,渐渐发达起来,房舍一再扩建,俨然巨室豪门。那时,温万海已经结婚,他的岳父在王家大院当先生,便推荐温万海给王家大院当保镖,看家护院。抗日战争爆发,王家人逃到外地,日军霸占了王家大院,温万海只能到运河码头拉黄包车,当起了脚夫。

温万海一生习武,练的是六合拳。他在镇武庙看护救火队物资和苇子坑,与人无争,过的是世外生活。那时,神门口一带有不少习武者,大家有时会聚到这里,与温万海一起切磋交流武艺。那时,镇武庙四周都是水坑,向北,可以遥遥看见巍峨的水月寺。

温胜利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父亲温万海在镇武庙看护救火队物资时,他年纪还小,午饭常常由他去送。温万海高兴时,会在饭后指导他练武术。

“我不是练武的苗子,大哥温仲石比我大13岁,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并发扬光大,后来成为沧州武协副主席。父亲则一辈子都活在他自己的武术世界里。”温胜利说。

从镇武庙到张仙阁

镇武庙后来拆掉了,救火队搬到了与张仙阁相邻的一处院落。

张仙阁在方家花园以南,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张仙阁东侧有一处六间房子的院子。救火队搬来后,消防器材就放在这里。温胜利记得,有警报器、双缸人压水泵、水桶若干,以及镐、铁锨、水龙带等物。那时沧州的消防事业全靠几个救火队。温胜利记得,有一次沧州制酒厂着火,几个救火队推着小车,载着水筲、水桶、水炮等灭火器具一起去救火。身为队长的父亲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参与救火的,大多是青壮年,大家不惜力气,奋勇争先。仗义救火的义举,至今还刻在温胜利的脑海中。

大约在1953年前后,沧州出现了木业社、帽子社、制毡社等。当时一些救火队员便利用救火队的院房、场地,几个人合伙干起了剁麻刀的生计,后来演变发展成为沧州市量具厂。

剁麻刀也叫麻捻,以废旧麻包、麻绳等为原料,经过水泡、刀剁、晾晒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挥刀剁麻最费力。麻捻是中国传统房屋常用的材料,大到宫殿庙宇,小到民居私宅,都有用武之地。麻捻和石灰浆掺在一起,用来抹墙皮或泥屋顶,可以防止墙皮和屋顶开裂。剁麻刀只需一把剁刀、一块砧板,以及收集来的废料。过去,剁麻刀是老百姓的谋生方式之一。

因运河边取用水方便,当时沧州运河一带剁麻刀的从业者不少,但像救火队员们聚在一起剁麻刀的,还很少见。温胜利记得,自己每次去张仙阁看父亲,他们不是热火朝天地剁着麻刀,就是酣畅淋漓地舞动拳脚或棍棒,父亲总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也许,对这位救火队长而言,义务救火与仗义行侠一样重要。

再后来,消防事业在沧州逐渐完善,救火队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他们身上那种仗义助人的公益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沧州好人”的精神源头。

2023-06-02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王少华 从镇武庙到张仙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5505.html 1 沧州“义民”与救火会百年寻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