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 程
5月6日凌晨,一艘从日本驶来的集装箱货轮缓缓驶进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2时15分,货轮平稳靠岸。这是“黄骅港—日本”集装箱外贸航线开通后,迎来的首艘日本货轮。
今年55岁、有着33年海上作业经验的刘广彬,担任本艘货轮的引航员。他说:“引航,不仅是服务一艘轮船,还是国家良好形象的展示。当好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是我们28位黄骅港引航员的共同目标。”
迎万船来仪,送舟行天下。在黄骅港,有一群人,不管白天与黑夜,他们要24小时待命;遇到突发情况,他们要处变不惊,迎难而上。他们就是引航员、海上“引路人”,每天奔波于海上与港口之间,要引领每一艘船舶安全平稳停靠在黄骅港。
新航线开通,迎来首艘日本货轮
近年来,黄骅港开辟了32条内外贸航线,通达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由“守港待客”到“扩港迎客”的精彩蝶变。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进出港口,都必须由引航员在港口通航水域内引领航行。引航员不仅要深谙这一带的海底地形,时刻掌握风速、潮汐变化等,还要具有熟练的船舶驾驶操纵技术。
执行任务当晚,海面刮着6级大风。接到调度室的通知,刘广彬开始为引航任务作准备。导航设备、通信设备、救生衣……每一样都不能落下。
随着拖轮深入大海,海风更劲、波涛更猛,拖轮随着海浪上下起伏。距黄骅港码头16海里外,一艘来自日本的集装箱货轮正等待着刘广彬。作为资深引航员,刘广彬对每次引航都格外精心,这次也不例外。
随着拖轮靠近日本集装箱货轮,不顾海上大风,刘广彬自信从容地将身子探出拖轮。船身外面悬挂的软梯有好几层楼高,刘广彬要沿着软梯爬上轮船甲板。面对这个一般人看着就“腿软”的高度,如果是风平浪静的天气还好,可遇上这样的大风天,在颠簸起伏的软梯上,每一步都潜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国内外都有发生过登离船时软梯断裂或引航员失手坠入大海无法生还的事故。
然而,久经考验的刘广彬处事不乱,调整呼吸、看准时机、一把抓住软梯……刘广彬动作沉稳,缓慢向上攀爬着。“你好,欢迎来到中国黄骅港。”晚9时20分,刘广彬顺利登船。
受大风极端天气影响,引航延迟了两小时才正式开始。加速、减速、转向……刘广彬再一次确认了风向、风速,海水的流向、流速等关乎航行的全部信息,镇定自若地指挥着。船长、船员听着刘广彬的指令操作。
风在刮、潮在涌,去时1个半小时的路程,回程却用了近3个小时。凌晨2时15分,随着刘广彬沉着下令:“关引擎、打舵、下锚……”货轮安全进港,刘广彬的任务完成了。
28人,老中青三代引航员守护港口安全
引航员,每天面对的都是险情和挑战,而他们的工作,就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成功化解危机。在黄骅港,每一次与大海较量,都有引航员脚踏碧海波涛,肩扛责任重担,为来往船舶保驾护航。
这个28人的团队,按照年龄分成老中青三个梯队,55岁以上的团队骨干占到半数。
今年59岁的于志明是这个团队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半辈子都奉献给喜爱的大海和船舶。“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专注于水上作业37年,于志明对其他人提起自己的职业,却常常轻描淡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海上代驾。而能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于志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却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队友们不会忘记为确保每次成功完成引航工作,“老于”付出的汗水。掉头时机的选择、拖轮的马力配置和使用以及入泊时的余速控制……于志明有空就会反复研究演练、精益求精,只为做到万无一失。
46岁的引航员孙德勇,是中年引航员团队的中流砥柱。自1999年来到黄骅港,引航货轮7000余轮次。近10年,单是长327米的巨型货轮,就占到引航数量的三成以上。“遇到多少次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就有多少次生与死的较量。”孙德勇说,水面情况瞬息万变,20多年来从事远航和引航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他弥足珍贵的财富。
引航员李保峰今年34岁,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接受过专业船舶操纵培训。大学毕业后,他怀揣梦想,来到黄骅港工作。每天守望在这里,李保峰感到内心很踏实。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奔赴星辰大海,作为引航员,能运用学到知识守护一方港口,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踏海逐梦,心中怀揣着两个“家”
港通四海,陆联八方。随着黄骅港在业界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众多国内外优质项目向周边聚集,这片“蔚蓝之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前来创业扎根。
55岁的引航员徐敬东是衡水人,2003年来到黄骅港从事引航员工作,至今已经20个年头。长年从事海上作业,让他已经适应了这里多变的海风。引航时,任凭海风在摇曳的船舶上狂啸,年过半百的徐敬东依旧能凭借过硬的技术,通过软梯爬到10层楼高的桅杆顶端,用时仅仅几分钟。
有人说,选择了大海,就是选择了与寂寞为伴。作为一名引航员,要长期在海上作业,24小时待命、生活无规律等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最无奈的,还是任务在身,有家不能回。
57岁的引航员赵振华是天津人。倒休时,3天的假期,他只在家待两天。提前一天回港口待命,是他几十年来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一次,他完成引航任务,等船安全靠岸后,又匆匆赶往天津医院,来到母亲的病榻前赔罪。他的妻子一边抱怨他不顾家,一边又用行动支持他、安慰他。
最长一次执行任务,引航员们连续两个月没有回过家。而在他们心中,早已把港口当作自己第二个“家”。
一次引航,遇到海上9级大风,赵振华在距离港口40海里的货轮上待了两天两夜。最终,他凭借过硬的船舶操控技能顺利引领货轮安全进港。完成使命,躺在休息室,他感到莫名的宁静,一股安全感、归属感油然而生。其实不只是赵振华,对于任何一位引航员来说,每次引航顺利归来,都是“回家”。
李志国、李书辉、王鹏、李建山、王飞、王涛……这些引航员的名字,映着碧海蓝天熠熠生辉。28名引航员,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而他们,又用责任、担当和使命书写着同一个愿景——忠诚捍卫港口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