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萍 本报通讯员 刘 昊 张 辉 尹美丽
在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有一位装卸设备维修专家名叫王洪宾。他自主设计的活化给料机主体结构一次性重载试车成功,解决了高压驱动电机振动超标等重大难题,加快了黄骅港智能化和无人化进程,大大降低了能源运输成本。
王洪宾出生于新疆。2009年,作为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第一位校招的研究生,王洪宾来到港城产业园区,他先后参与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和四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完成世界最大的储煤筒仓集群的建设工作,为国家西煤东运大通道的畅通作出贡献。
然而,用于筒仓工艺系统主装卸设备上的国外品牌高压驱动电机,在投用后不久就大量出现振动超标、损坏等问题。一台电机的更换费用高达30万元,因设备损坏停机造成的损失每天更是达上百万元,黄骅港的装卸效率受到巨大的影响。
如何为高架皮带机驱动装置减振降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科研团队,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对驱动装置出现的振动问题也无计可施。
“企业的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王洪宾主动承担起大型装备基础振动难题的研究工作。白天,他爬上60米的高空反复实验、测试数据,晚上查阅资料、计算分析,白板上绘制的设计方案擦了一遍又一遍,他在成千上万个数据中寻找规律。
经过3个月的持续攻关,王洪宾终于独立研发出适合的高架皮带机驱动装置并成功应用在筒仓工艺中,电机转频有效避开了机房固有频率,振动值降低了82%,达到国标A区的标准,使用寿命是原设备的5倍。
2020年,企业再一次遇到难题:随着运煤量逐年增长,广泛应用于翻车机和筒仓底部的活化给料机,相继出现了结构破坏。“设备是进口的,维护咨询费用逐年增加。”王洪宾深感被人拿捏的痛苦,于是再一次带领团队开始自主研发。
从0到1自主研发给料机,王洪宾设想过种种困难,然而道路之曲折、过程之艰难,仍大大超出他的预料。为验证一个设计参数,他想找国外公司要一些数据,谁料碰了钉子:“参数是核心机密,不能提供。连专门研究给料机40多年的公司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也别研究了。”
可王洪宾不气馁,他无数次钻入翻车机漏斗中测绘图纸、查验环境参数,夜以继日地阅读文献、寻找方法。从理论研究开始,制定初步方案,再进行系统模拟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能性;为了让系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的给料能力,对10多种不同机型进行研究比较,最终优化设计出最适合黄骅港环境的机型。
2021年2月18日,他主持自主设计的活化给料机主体结构一次性重载试车成功。相比于之前的给料机,大幅提升了设备整体强度,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对下水煤种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实现单套设备节省成本40万元。活化给料机主体结构的研制成功,让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安装技术的突破,取得了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的重大成果。
多年来,王洪宾一直从事港口装卸设备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眼下,王洪宾正瞄准港口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主持编写中国港口协会团体标准《干散货露天堆场堆料机洒水系统技术要求》,致力于将先进的粉尘污染控制技术推向全行业,加速高价值核心专利的工程转化应用,不断提升港口机械的自主可控水平。
如今,黄骅港碧海晴空,海风温润。从西部驶来的运煤专列缓缓停靠在黄骅港煤炭港区,煤炭大港早已变身绿色大港。这智能有序的场景背后,正是无数和王洪宾一样扎根黄骅港的建设尖兵们,以工匠精神铸创新之路的奋斗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