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荣芝 吕 坤 本报通讯员 冯秀艳 李文轩 摄 影 魏志广
【阅读提示】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深入旱碱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蔚蓝天空下,微风轻拂,金黄的麦浪翻涌,丰收一刻即将到来。
曾经的苦海沿边,已然成了种植旱碱麦的天堂,广阔的盐碱地上写满了希望。从科研育种到种植加工,一条关于旱碱麦的产业链条在沧州已经初步形成。
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建设银行沧州分行主动作为、靠前保障,积极落实河北省分行旱碱麦支持政策,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旱碱麦支持工作专班,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将金融活水注入旱碱麦田。
72小时1000万元贷款到位 助力农业“芯片”
“建行总是为我们想在前、干在先,真是太给力了!”5月下旬,拿到1000万元贷款,沧州临港某种业公司负责人的心总算落了地。
多年来,面对大片瘠薄的土地,这家企业不断进行科研攻关选育良种,并建有稳固的良种基地,常年繁育小麦面积超过1万亩。近年来,自主研发的“捷麦19”已经成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为了培育抗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多年来企业搜集小麦品种资源1200余个,种植鉴定小麦杂交组合600余个,在麦种、设备等农资购买和技术研发上资金投入较大。
然而,公司的存量贷款即将到期,常规情况下,从收集制作授信材料、提交审批成功、办理抵押登记到完成贷款发放,需要10天时间。还没等他找上门去,建行中捷支行的客户经理就已经登门来与财务人员对接,并以“快”为标,按照“一精准两提前”,6次与省分行沟通,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财务状况、股权架构、担保方式、抵押物品等基本情况精准制定信贷方案,经办团队根据同类业务经验提前对接企业收集资料,提前准备授信材料,确保授信申请不拖后腿、审批快速通过。
仅仅72小时,1000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有了流动资金保障的企业,随之开启新一轮的设备更新和科研投入。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要实现向盐碱地要耕地、要产量、要效益,毋庸置疑要加强科技创新。
而这只是建行沧州分行积极支持旱碱麦发展的一个侧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沧州旱碱麦种植后,建行沧州分行及时响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河北省分行部署,第一时间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展开对旱碱麦产业研究,探索创新专属信贷支持。
5月16日,建行沧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鹏军带队,邀请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授信审批部相关负责人和专职审批人员,一同前往渤海新区黄骅市,就旱碱麦种植、加工全流程产业链条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旱碱麦产业链条资金需求,以金融助力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发展。专门针对旱碱麦全产业链给予金融支持的创新产品“旱碱麦支持贷”就此诞生。
建行沧州分行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旱碱麦支持工作专班,专门对接支持黄骅、海兴、盐山、中捷等旱碱麦相关县域支行。
截至目前,建行沧州分行已经为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盐山县共80户旱碱麦相关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1.16亿元,其中,涉及旱碱麦种植企业17家,信贷支持1260万元;涉及旱碱麦产业龙头6家,信贷支持2266万元。同时,累计支持土地托管面积76.84万亩,涉及贷款投放4.4亿元,其中,旱碱麦土地托管面积21.73万亩,涉及贷款投放8995万元。
“嗷嗷待哺”遇见“风驰电掣”
这几天,建行沧州分行黄骅支行的工作人员,都成了三头六臂、踩着风火轮的“哪吒”。前来开户准备申请“旱碱麦支持贷”的客户已经过百,拼尽全力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发放专项贷款,成为全行上下的“头号工程”。用黄骅支行行长季君的话来说,员工每时每刻都在抢时间。
眼瞅着金黄的麦穗渐渐弯下了腰,旱碱麦的收获季到了。这是整个产业链对资金需求最迫切的时候,农户需要资金收割,加工企业需要资金收储,烘干设备、加工设备的引进更新,每一分钱都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
走在清香沁人的麦田里,黄骅市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眼中满是藏不住的期待与欢喜。一大片麦田放眼望去金灿灿的,规模种植不仅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就连麦田品相,也是甩了小家小户麦田好几条街。今年的丰收已成定局。
而就在去年早些时候,他还在麦田里独自发愁。承包完9000亩土地,顺利完成播种,手里的钱却见了底,看着“嗷嗷待哺”的小麦,他恨不得挨饿的是自己。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主动上门的建行客户经理让他看到了希望。通过详细了解合作社情况,建行工作人员为他的合作社“量体裁衣”定方案,很快就为其办理了300万元贷款,贷款的及时到位让旱碱麦赶上了最佳的灌溉、施肥期。
“有银行作后盾,咱更有底气了!”他信心满满,明年一定能干得更好。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3000亩土地已流转完成,大家在集中耕种旱碱麦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一二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建设粮食烘干塔、晾晒场、储粮仓等,全力推进旱碱麦种植、增值。
“去年苦于没有资金,烘干塔项目无法启动,今年建行的专项贷款,一下子从根本上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一位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感慨,资金及时到位,让他能够赶上今年的收获季。
“旱碱麦种植期主要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旱碱麦种植企业资金需求主要在9月、10月小麦种植季节,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的开支,融资期限在8个月左右。旱碱麦地块一般是复合种植,一年中除种植旱碱麦,还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农作物,可综合考虑,提供贷款。”“黄骅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中捷的种业有供应链金融支持的可能、海兴的产业链基础较好、盐山有发展潜力……”为了更细致地服务客户,建行沧州分行认真分析、因地制宜,对黄骅、中捷、海兴、盐山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各地生产需求,力争更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支持 从B端到C端
“天津人也吃咱的面。”渤海新区黄骅市某面业有限公司是有着40多年生产经验的“老师傅”。
近年来,企业通过引进一流的生产流水线,根据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加工出多规格面粉,成为沧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拿到建行的320万元贷款,公司负责人很是知足,如今企业一年的面粉产量达3万吨,对于未来发展,他信心满满。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有一个年消耗1300多吨旱碱麦的面花加工大户。“盐碱地矿物质丰富,由旱碱麦加工而成的面粉蛋白含量高。”在企业负责人看来,黄骅面花与旱碱麦是最佳搭档,正是旱碱麦的筋道绵软,成就了黄骅面花的栩栩如生。富含钾、钙等多种元素,生长期较长、麦香浓郁的旱碱麦,在营养成分上更是表现突出。
金融活水的不断注入,让这家企业少了很多发展的后顾之忧,2019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企业,202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6月1日,这家企业像往常一样满负荷运转。眼瞅着丰收在望,建行200多万元的贷款支持,让企业生产经营更加游刃有余。
育种、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建行在支持旱碱麦产业链上的动作不仅于此,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建行的支持力争“无死角”。
拿出手机、打开建行生活APP,市民小刘领取了黄骅旱碱麦制品专属活动优惠券,用几元钱的价格品尝到几十元的旱碱麦。这个活动从5月2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30日,建行沧州分行共投入30万元,通过建行生活发布旱碱麦制品优惠券1.4万张,通过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发布旱碱麦制品优惠券7500张。
5月30日,“黄骅旱碱麦”系列主题营销活动启帷。作为国有大行,建行沧州分行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高度重视旱碱麦的宣传推广,提出要利用好建行乡村振兴馆,面向全国宣传推广家乡美食“黄骅旱碱麦”制品。5月30日当天,共上架旱碱麦面粉100份,10分钟内抢购一空。短短两天时间,共售出旱碱麦面粉1000公斤。这一活动还在持续开展中,后续建行也将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黄骅旱碱麦”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
此外,建行还为海兴某电子商务公司上架善融商务平台,线上助力销售旱碱麦面粉约2000公斤。
谈起沧州旱碱麦,郭鹏军如数家珍——渤海新区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现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已经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中捷产业园区拥有8万亩轻中度盐碱地,目前“捷麦19”是最适宜旱薄盐碱地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可以全生育期不浇水,亩产最高能达到350公斤,促使中捷产业园区乃至周边区域旱碱麦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海兴县拥有30万亩轻中度盐碱地,耕地也多为偏碱性土壤,旱碱麦种植面积约20万亩,目前已形成年产量4500万公斤的旱碱麦产业,旱碱麦近几年销售状况良好。
“我们还将下大力气加大对旱碱麦全产业链的支持力度。”郭鹏军说,希望在金融的加持下,沧州旱碱麦的麦香可以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