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7日
第6R版:

特优展活力 碱地披彩衣

—盐碱地如何变身“聚宝盆”探析之四

加速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我市多地一直在不懈探索。 近年来,广袤的盐碱地,除了变身“粮仓”,还披上新装,变身“菜篮子”“果园子”及优质饲草基地。随着优质畜牧、有机果蔬、特色种植等农业板块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昔日“一无所有”的盐碱地,进一步释放活力,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金窝窝”—

星马村设施蔬菜丰收

海兴农场的工人给梨果套袋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张文娟 王福宽 史得江

菜篮丰盈鼓起钱袋子

走进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农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户星之峰穿梭在排排“绿墙”间,忙着采收黄瓜。成熟季,一根根尺把长的果实让他满脸丰收的喜悦。

大棚里硕果累累,星马村边的蔬菜收购点也成了蔬果的海洋——拳头大小的西红柿堆成小山,工人们忙着称重、装车,热闹不已。

“每天来拉菜的客商不断,别看咱这儿多是盐碱地,但品质和口感没的说。别人的西红柿卖一公斤1块多钱,俺们的能卖到2块多钱。”星之峰说,合作社的蔬果除了卖到盐山、黄骅,还销往山东、北京、上海、陕西等多个省市。

农乐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如今已发展了七八十个冷棚。但要说起星之峰种植蔬菜的年头,可远不止这几年。

“早在1996年,俺村就组织大伙儿上外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了。”他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边务镇的土壤和地下水盐化度较高,土壤达中度甚至重度盐碱化标准,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也超标,不能作为灌溉用水。多年来,农户种植大田作物只能靠自然降水,产出和效益有限。

“大田浇不上水,也不能浇,越浇越碱,收成更少了。建冷棚就不一样了,可以挖排水沟,相当于淋碱沟,浇完了,盐碱就顺着水沟排走了。再就是冷棚模式全年不用露天开放作业,水分蒸发少,可以起到洗盐排碱、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星之峰说。

不仅如此,冷棚建造简单,成本较低,适合种植蔬菜,也可种植葡萄等水果,能提前1至2个月上市。

就这样,让盐碱地变身“聚宝盆”,星马村走上设施蔬菜特色发展道路。

“原来一家一户单种的不少,后来我们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一块儿闯市场,提高管理技术。近几年,探索出了大棚膜+地膜的种植模式,既节水又耐盐碱,还能减少菌病发生,一年种三茬作物,每亩地收入达3万多块钱。”星之峰说,就算不自己种棚,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也能收入2万多元。

“种冷棚让村民们鼓了腰包,土壤得到了改良。今年,我们请来农科院的专家检测土壤,评估蔬菜产业发展前景。经过分析星马村冷棚和大田的不同土层,结果表明,采用冷棚种植土壤降盐效果明显。”边务镇农办主任赵振江介绍道。

让盐碱地上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今年,边务镇还计划以星马村的成熟种植模式和技术为基础,整合更多盐碱地,吸引周边村庄投资建棚,壮大设施蔬菜特色产业,带动起周边的剩余劳动力。

“除丰富种植品种,实现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外,我们还计划建设育苗温室,形成蔬菜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做强自主品牌,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的经济效益。”赵振江说。

万亩苜蓿助奶业振兴

芒种时节,中捷产业园区的广袤盐碱地,多姿多彩。在这公认的瘠薄地上,除了金灿灿的麦田,一望无际的紫花苜蓿也长势喜人,好似为大地铺上了翠绿地毯。

“再有两天,就该割第二茬了。到时候,别提多热闹。地里面都是收割机,不一会儿,这‘绿地毯’就变成了‘条纹毯’。在地里晾一会儿,收好的苜蓿会被送到加工车间,打成圆柱包,作为青贮饲料,等着供到大型牧业公司。”河北景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于长晖说,近几年,公司的苜蓿种植规模约为1.5万亩,每年,可向外供给优质青贮苜蓿2万多吨。

在盐碱地上遍植万亩苜蓿,是中捷产业园区助力奶业振兴的动作。

“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其产草量高、再生性强、营养丰富。要想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像紫花苜蓿这样稳定、优质的口粮特别重要。但前些年,不少奶企都面临饲料资源短缺的困境。助力奶业振兴,我们着意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进行饲草基地本地化建设。”于长晖介绍道。

他说,紫花苜蓿抗旱、耐寒、耐盐碱,在黄骅等地已有多年种植传统。这些年,还有专家不断在盐碱地上做试验,培育出更适合“盐碱体质”的新品种。

“紫花苜蓿耐盐碱,给了公司发展规模化种植的信心。只是,我们不能再像原来农户散种一样晒干储存。要是遇上阴雨天气,品质难以保障。”去到国外考察,景明公司决定将青贮苜蓿作为突破口。

如果想产出优质饲草料,就要对紫花苜蓿的收割节点严格把控,其中,现蕾期苜蓿营养价值最高。为此,从2015年发展规模化种植后,景明公司不断在收获上发力,相继引来先进的收割、捡拾、打包机械,并对标国外青贮苜蓿加工标准,多番试验提前收割时间。如今,公司的苜蓿已由原来的1年割4茬提升到了5茬。

在种植管理上,也不断精进,通过种养结合、沼液还田等培肥地力,提升苜蓿的蛋白质含量。目前,这里产出的青贮苜蓿蛋白质含量达到了20%,品质远高于美国苜蓿。

“这样一来,不光奶牛的口粮不用愁,产出的牛奶品质也更高。就近供给牧业公司,还省去了不少运输成本,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牛奶的成本。”于长晖说。

除了助力奶业发展,紫花苜蓿还当起了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剂。作为豆科牧草,它能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形成固氮共生体,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气。盐渍土壤种植紫花苜蓿多年后,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我们的倒茬实践来看,种过苜蓿的地块,无论是再种玉米还是西瓜,都能减施化肥,产量和口感也有所提升。”于长晖深有体会。

有机碱梨飘香俏市场

一排排梨树整齐排列,站在地头上眺望,满目都是伸展的枝叶……同样位于盐碱地上的海兴农场,则将发展的目光瞄向了梨果产业。

这段时间,海兴农场的工人们一直忙着修枝、套袋,为今年的梨果丰收做准备。

“等到7月底,梨就陆续熟了。因为产自盐碱地,所以大伙儿都叫它‘碱梨’。其中,尤以‘新梨7号’最受欢迎。这个品种皮薄、酥脆、多汁,吃到嘴里,特别爽口还没有渣子。”说起农场的梨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月林如数家珍。

“都说盐碱地啥都不好长,为啥你们这儿的梨那么好吃?”记者好奇。

“虽然咱农场的土壤盐碱化较高,但盐碱地里富含硒、钾等元素,所以长出的水果甜度高、口感好。”李月林说道,“俺们也做过对比,同样的品种,在咱这儿结的果,跟别地儿的口感就是不一样。还有专家专门做课题,来研究俺们这儿的梨为啥好吃。”

土壤中盐碱超标,梨树又是怎么在这片贫瘠土地扎根的呢?

“农场试验了很多方法,最后还是决定从改造盐碱土壤入手。”李月林回忆道。

改造的第一步,是挖沟。根据株数和间距,每趟开挖80厘米深、80厘米宽的长沟。

其次,减少盐碱上返是关键。为此,每条沟里,都铺上20厘米厚的玉米芯。这样一来,玉米芯腐烂后就成了有机质,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营养,还能起到隔碱的作用。接下来,他们还专门找来腐熟好的牛粪,和秸秆、羊粪、原土搅拌,制作成有机沃土再回填压实,大大改善了土壤的肥力。

流程虽然繁琐,好在通过一系列操作,梨树在农场扎下了根,成活率总算有了保障。

为了结出优质硕果,他们的管理更加精心——与农科院所合作,种植管理过程全部按要求进行;种植中,以牛粪、羊粪为底肥,用有机生态循环的自然方式种植,并自制豆肥,为土壤加氮;杜绝任何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如果林子发生虫害,一是采用防虫网、诱虫灯、性诱芯等物理方法防治,再就是用动植物提取的生态制剂进行喷施……

让盐碱地上产出“金蛋蛋”,海兴农场还着意进行有机管理,提升果品身价。目前,这里的“碱梨”已通过有机认证。

“别看这盐碱地上产出的梨个头不大,品相一般,但品质真没的说。这几年,不少顾客成了咱农场‘有机碱梨’的粉丝,就等着成熟时过来大饱口福。”李月林说,通过有机管理,虽然梨果的产量不高,但身价倍增,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客商合作,一公斤最高可以卖到30元。

“今年,农场的梨果陆续进入盛果期,我们随时欢迎对‘有机碱梨’感兴趣的顾客和商户前来休闲采摘、洽谈合作。”梨果尚青,李月林已满是期待。

2023-06-07 特优展活力 碱地披彩衣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3336.html 1 —盐碱地如何变身“聚宝盆”探析之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