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9年进入沧州海事局,一直从事海上交通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在这14年里,黄骅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
其间,为了更大程度释放港口生产能力,攻克超长人工航道对船舶周转效率的影响,我带领沧州海事局创新团队与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一起,研究论证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可行性,并在2022年3月10日,实现了人工长航道历史上首次“一出一进”双向通航。那一天,“神华522”轮与“神华526”轮在航道上会遇并安全驶过,单次直接节省作业时间2小时左右,船舶在港作业时长被大幅压缩。在此基础上,2022年7月16日,我们又顺利完成了“两进两出”双向通航,航道通过效率实现大跨越。自此,黄骅港航道5万吨级船舶多进多出双向通航逐步实现常态化。
如今,5万吨级船舶作为黄骅港货物运输主力船型,双向通航已成为黄骅港进出港船舶动态实施的主要手段,港口航道通过能力被充分释放,极大拓展了航道利用率,有效减少了船舶锚地等候时长及完船待离时间,降低了港口和船舶运营成本,实现了港口在运营效能和煤炭保供能力上的新突破。自黄骅港航道实现双向通航到今年5月28日,累计组织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161批次、693艘次。今年以来,黄骅港船舶平均在港停时同比缩短28.7%,单船泊位空闲时间缩短6.5%,泊位空闲率减小2.3%。
黄骅港综合港区20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后,港口发展进入快车道,对提升通航效率的需求愈发迫切。为此,我们又建成了全水域智能潮汐应用平台,进一步提高了20万吨级船舶乘潮精准性,将20万吨级船舶乘潮进港效率提升约33%。2023年第一季度,保障20万吨级船舶安全进出港128艘次,同比增长18.52%。
除了海上交通管理工作外,我们还承担着沧州市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的职责,协调处置海上突发的各类险情。这10多年,我参与了100多次海上救援行动,救助遇险人员1127人、船舶143艘。
海上救援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有一次,在煤炭港区航道,一艘10万吨级船舶在出港时突发故障,继而失控造成搁浅,而在它后面,还有两条出港船……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第一大出海口,超长人工航道一旦堵塞,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情况十分紧急!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指导遇险船采取措施控制船位;一方面指挥后方出港船减速、控制船位,避免造成次生事故;与此同时,抓紧协调拖轮协助遇险船脱浅。
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遇险船成功脱浅,且未发生次生事故,避免了煤炭港区航道这一能源大通道发生堵塞。险情解除的那一刻,所有值班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这些年,像这样的险情,我们不知处理了多少次。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话不仅适用于海上救援,也适用于海上交通管理工作。也正因如此,10多年里,我们苦练基本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唯有如此,才能不负身上的这身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