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第02版:02

六省(市)农科院黄骅盐碱地上搞攻坚

32名博士合力打造改良利用盐碱地全国样板

本报讯(记者康学翠 鲁萍 申萍)昨天,渤海新区黄骅市纳茉农场的旱碱麦开始收割。随着一亩测产区域小麦收割、装袋、称重完毕,由国家、省、市3名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立即按照标准测算产量。当亩产420公斤的结果一出,农场响起一片欢呼声。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京津冀沪渝苏盐碱地改良利用博士工作站站长刘忠宽高兴地拨通电话,将这个好消息告知博士工作站的博士们。

纳茉农场是省农林科学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开发利用的中重度盐碱地示范田之一。今年第一年收获旱碱麦,产量如此之高,刘忠宽道出背后的秘密:苜蓿和旱碱麦轮作、新品种、窄行增密技术三方面促成了旱碱麦的高产。“我们要把这一研究成果分享给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农科院的博士们,力争在盐碱地改良利用上有更大突破。”刘忠宽说。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沧州,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这让从事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工作的刘忠宽倍感振奋。“总书记为我们搞好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刘忠宽说。

立足加强盐碱地开发利用,培育推广抗旱、耐盐碱的适生作物,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联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等地农科院,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成立了京津冀沪渝苏盐碱地改良利用博士工作站,六省(市)32名博士合力攻坚,在改良未利用盐碱地、提升盐碱耕地产能以及开发盐碱地功能菌肥上,开展联合科技创新。

“前段时间,我们围绕盐碱地改良利用召开了一次研讨会,收获颇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及京津冀沪渝苏等地农科院的博士们要来黄骅,围绕‘中重度盐碱苜蓿草地生产力提升’‘浅层微咸水安全利用’‘盐碱地专用菌肥’等课题,开展为期3到5年的研究。”刘忠宽说,“我们将依托博士工作站平台,汇聚更多人才与成果,围绕盐碱地改良与开发利用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示范,努力为全国盐碱地改良利用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让我们的盐碱地多打粮、多产饲草,让咱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3-06-10 六省(市)农科院黄骅盐碱地上搞攻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9271.html 1 32名博士合力打造改良利用盐碱地全国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