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1日
第03版:03

跟着总书记感悟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上接第一版)

走向一丛稠密的杨树,熟悉林草的专家说,为了提高成活率,当年植树用的是扦插法,治沙人把整捆的树苗插在沙子里,密密麻麻长在一起,就像一堵绿墙。这,是治沙人的狠劲。

林场里的老职工说,过去人工种树很辛苦,白天黑夜地在沙地里弯着腰挖坑、栽树、浇水,“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这,是治沙人的干劲。

“三北”工程背后,是多少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

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谈到了“三北精神”,并深情讲起他见过的那些用一辈子去坚守的治沙人: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

正是无数平凡的他们,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人工造林面积的绿色奇迹。

“这件事不能歇脚,不能松懈。”

考察中,总书记将防沙治沙比喻成“滚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头就滚了下来”,并语重心长地说:“搞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对得起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下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所交代。”

不可须臾懈怠,必须只争朝夕。

总书记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阴山下、黄河边,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论述,我们对报告中的这个论断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时,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

治水如此,治沙亦如此。讲“人定胜天”和讲“天人合一”,并不矛盾。

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的沙盘前,总书记驻足良久。从历史沿革到山川地理到工程技术,总书记详细听取介绍,思考着“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内在机理。

“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河套平原上的7级灌排体系,如人体血脉般延展扩散。在这拥有1100多万亩耕地的平原上,竟有灌排渠道10.36万条,总长6.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的一圈半。随着西高东低的地势,黄河之水自流灌溉,润泽沃野,筑就秀美粮仓,成就了人水和谐的典范。

“开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它将来会作为百年、千年基业留下来的。”总书记赞叹道,“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天下黄河为何唯富一套?答案就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善用自然之力。

正是基于此,谈治水,总书记提醒:“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

谈治沙,总书记叮嘱:“既不能在不适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观望、畏手畏脚。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句话:“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新华社内蒙古巴彦淖尔6月10日电

2023-06-1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5830.html 1 跟着总书记感悟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