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株旱碱麦,生长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里。几天前,成队的收割机前来收割时,农技员现场进行了测产,平均亩产达到了300公斤以上。不少兄弟姐妹说:“这是历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
我们在这片盐碱地生活了2600多年,这里盐碱化程度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亩产仅有50来公斤。兄弟姐妹们长得参差不齐、又瘦又小,还不如身边的野草旺。
但如今,我们家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技人员像照顾小宝宝一样,围绕我们生长过程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建立生产技术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许多过去只长草不长粮的盐碱荒地,成了我们温暖的新家。“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小偃60”和“小偃155”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成为家族里的顶梁柱,被广泛种植,产量一年高过一年。
今年后仙庄村4300多亩耕地中,有3800多亩种上了旱碱麦,盐碱地利用率较10年前提升了30%以上。渤海新区黄骅市的旱碱麦种植面积也达到了60多万亩,较2013年增加了近10万亩。
在特殊的种植条件作用下,我们身体里富含钙、钾、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国标,用我们蒸出来的面食味道香、口感好。
因此,人们想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身价的好办法。渤海新区黄骅市形成了集订单种植、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把我们带进网络直播间,不仅让我们成为“网红”,也让全国各地的人品尝到了来自盐碱地的好味道。
这就是我的故事。在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下,曾经白花花一片的盐碱地披上了丰收的颜色,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摄影/苑立伟 殷 实 撰文/张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