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 超 本报通讯员 郑 谷 王 韬
缓缓流淌的运河水,穿城而过。行走在运河岸边,错落有致的林荫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夏日绿荫浓郁,春天鸟语花香,秋日落叶缤纷,冬天端庄肃穆;白天人们穿梭其中,迎来送往,晚上灯光璀璨,夜市人气爆棚……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运河两岸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景色越来越丰富,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旅游观光好去处。
夏日清晨,清风徐来。走在市中心城区堤顶路上,绿荫环绕。健身的市民,给晨光中静谧的运河增添了活力。运河两岸,景点缤纷、集市热闹、花红柳绿,吃住行游购娱,可满足市民多种需求。
白天踏进百狮园,人们打球、跑步,在桥上欣赏风景,或者乘游船,纵览两岸风景,美哉美哉;夜晚来到园博园沧州坊,人声鼎沸,人们欣赏灯光秀,打卡各种美食小吃,酣畅淋漓;带着孩子打卡大运河非遗展馆,在历史中穿梭,尽享传统文化魅力;周末,和家人驱车前往何家场大运河畔郊野公园,走在天然大氧吧中,原生态的自然森林风光令人陶醉,柏油公路、林间步道、亲水平台、观景亭有序穿插,“河—滩—林—景”依次入目;在黄河路黄河大桥的南北两侧,运河东岸、堤顶路西侧,曾经的佟家花园河滩地,如今变身为风景秀美的佟家花园游园,法桐、国槐、金叶榆、海棠、油松、碧桃等树种分布于园区,绿化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好去处……
这里,文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推进。距离运河仅800米的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宛若江南田园,上百亩花海,艳丽壮观,花香四溢。花开时徜徉花海,漫步古枣林,让人流连忘返。园区里,有现代农业馆、自然科学馆、马术训练场……运河文化、运河风光与农业生态相互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南陈屯镇刘辛庄村,在60亩河滩地上开展了以武术文化为主题的大地艺术种植,目前已完成五彩旱稻播种,运河沿线又将迎来一个文化、艺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观景地。
沿河而行,绿廊环抱、处处有景的生态格局已初具雏形;沿线村庄结合村庄历史和运河文化特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大运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
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不仅旅游业态丰富,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也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
一直以来,运河区不遗余力保护运河沿线文物古迹、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内涵,让大运河传承的厚重历史立体起来。举办“非遗过大年”“大运河主题摄影展”,设立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常年开展传承培训活动,运河文化“活”了起来。
同时,面对新发展、新机遇,运河区大力推进指导文旅企业积极向“内循环”“微旅游”等方式转型,围绕“文化+”“旅游+”,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商贸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把运河沿岸变成市民生态休闲游的好去处。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今年以来,运河区先后补植柳树、冬青、国槐等各类树种9万余棵,启动了永济西路、渤海路提升改造等项目,继续书写运河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实干与激情。
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如今的大运河沧州市区段,景色迷人,商贸繁华,文化兴盛,旅游兴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正在这里融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