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蒙蒙亮,孙英朝就来到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外。麦田里,饱满的穗粒让他心生喜悦。“亩产300公斤往上,这1500多亩地,收40多万公斤小麦没问题。”
也难怪他高兴,要是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盐碱地上的麦子能长这么好。
1989年出生的孙英朝是黄骅市英朝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西崔庄人。对于这片土地,他再熟悉不过。
“记得小时候,每亩打100多公斤麦子,就是了不得的丰收年了。赶上老天爷不给力时,打的粮食还卖不上投的本钱。”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地里产出有限,从他记事起,父母就在农闲时打零工贴补家用,成年后,孙英朝也早早踏入了社会。
“为啥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就因为咱这块是盐碱地,种粮产量低、收益小。”他深有感触。
虽然从小就有这样的想法,但孙英朝的心中,始终有份舍不下的“土地情”——“以后,这广袤的田地,该何去何从?”在外打拼多年的他,选择了“逆行”——回村种地,让这盐碱地也能多打粮、打好粮。
孙英朝并不是空想。“现在科技发达了,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都由农机完成,这给规模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就是科研专家们不断努力,培育出了适宜盐碱地生长的作物品种,所以俺觉得,通过种地过上富裕生活应该不是问题。”
2013年,孙英朝先在西崔庄村流转了几百亩土地。科学种田,他迈出的第一步,是对各品种小麦进行试种。“要想确保稳产、增产,选对种子很重要。”这些年,为了最大限度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他试种了多个品种的小麦,然后进行比对。
经过几年观察,他最中意由中捷农科所培育出的“捷麦19”,这个品种耐旱、抗碱,最重要的是抗倒伏、产量稳定。“赶上地力稍好的地块,风调雨顺,亩产350公斤没问题。”
连续几年试种,产量稳中有升,让孙英朝信心倍增。2019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吸纳有意向的村民共同发展,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多亩。靠着种粮,大伙儿又多了一份收入。
这几年,盐碱地上产出的旱碱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打响了“名头”。因为管理得当,英朝合作社的麦子品质好,还与当地面粉厂长期合作,地里产多少,面粉厂要多少,价格比收购均价稍高一些。这样一来,种田每亩净收入可达400多元。
“现在,政府大力开展耕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各种政策让我们有了底气,年轻一代有很多又回到农村发展了。”孙英朝笑着说,“下一步,我准备开个面条加工厂,让更多村民能够参与进来,带着大伙儿多挣点儿钱,让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