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张万杰回肃宁县老家维修老房子,这可把他的客户急坏了。“老张,我预定的‘百福图’葫芦烙画什么时候能做好?”“过阵子吧,答应送给朋友的礼物还有好几个没完工,你们得往后排。”
66岁的张万杰制作葫芦烙画有5年了,作品惟妙惟肖,深受大家喜爱。只要碰到懂葫芦、爱葫芦的人向他求赠,之前他都欣然答应。5年间,张万杰光送出的葫芦就有200余个,“葫芦王”张万杰也因此在葫芦圈声名大噪,吸引了各地客户“拉关系”前来“求宝”。时间久了,老张搭钱又搭时间,还是应接不暇,最后只能象征性地收个成本费。
“以前在家乡肃宁就听说过葫芦烙画,当地有一些老艺人专门从事烙画艺术。我上中学时学过素描,有绘画功底,从小就对葫芦烙画十分着迷,但因为各种原因浅尝辄止。”张万杰说,30年前定居北京,每天为生计奔波,忙碌在各行各业,生活和艺术一度没有半点联系。几年前,他在北京一家涉外宾馆当司机,业余时间相对宽松,藏在心底多年的艺术梦又开始慢慢发芽。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万杰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葫芦烙画小视频,一下子就着了迷,愣是反复看了10多遍。从那以后,他夜不能寐,经常在凌晨迸发出好的灵感。“当时女儿相中了一副葫芦形状的耳环,我便想做一对送给她。”于是,张万杰天天跟着网上教学视频学,有空就去潘家园逛市场淘葫芦,还一口气买回了雕刻、打磨、熨烫等全套工具。
“在北京潘家园,凡是卖葫芦的,没有不认识我的。”张万杰说,别人都是相中一个买一个,相中一对买一双,而他不一样,每次都是一买一口袋,有时一次就买上百个。
为此,张万杰专门在家中腾出了一间屋子,打造成了葫芦烙画工作室。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箱里装的,粗略估计有上千个葫芦,形态万千。
根据葫芦的不同形状,张万杰制作出许多别有韵味的烙画。最大的有一米多高,最小的不到两厘米,除了栩栩如生的山川花卉、动物世界,还有精心设计的百福图和经典人物肖像。凭借精湛的手艺,张万杰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葫芦王”。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着吉祥美好。葫芦烙画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传统民间工艺技艺,深受老百姓喜爱。”张万杰说,自从知道他办起了葫芦烙画工作室,不少喜欢葫芦的朋友前来拜访。其间,不乏外国友人为图吉利,前来讨个“好彩头”。
“我住的地方离北京工业大学很近,附近有不少留学生。一次,有位加拿大的留学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找到我,想定制一个葫芦烙画带回国。”张万杰说,“我当时听了很高兴,不是为了赚钱,是想着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到国外,是件有意义的事儿。”
因为在涉外宾馆工作,张万杰结识了各国朋友。有位西班牙的朋友想要“仙鹤迎春”,还有位南非的朋友想要“鸿运当头”,他们都跟张万杰约定好,回国时一定要带上这特殊的中国吉祥物。
现在,每天凌晨三四点,张万杰都会起床制作,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慢工出细活儿,这个时候心很静、灵感多,能更好地创作。”张万杰伏案创作时轻声说道,“把葫芦烙画这项技艺传承、发扬下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