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第07版:07

科技赋能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尹 超 本报通讯员 王 烨 郭聪慧 刘培丽 姜 博 摄影 魏志广 田 博

“专精特新”企业生产车间

“直通车”签约仪式

专心致志出精品

入企送政策

科研人员研发枣树新品种

“直通车”走进沧县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车间

近两年来,沧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增长134%、15%、119%,达到82家、976家、35家。“百家院校进沧县”人才培育项目开展以来,沧县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申报专利30余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6项……

高新企业、科研成果不断增加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精准实施,是全面提档升级的各项服务,是不断激发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

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科技赋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之城建设。多次研究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研发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科技领域安全等科技创新工作,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摸清需求 明确路径助力发展

近年来,沧县深入企业摸底调研,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动态化为企业服务,精准帮扶企业,认真做好培育发展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业设计、挂牌包联帮扶、两化融合、企业家培训等工作。开展好“领跑者”行动,从技术、管理、质量等方面推动企业提档升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出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案,科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新认定的和再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支持,激励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充分发挥“三版企业家直通车”平台作用。畅通企业问题和诉求反映渠道,及时收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分级化解难点、疏通堵点,帮助企业纾危解困。

今年以来,沧县科技工信和商务局深入开展“大调研大服务大学习”活动,通过对县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资外贸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实际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制约企业发展与项目推进的痛点堵点问题,建立台账,清单推进,全力以赴为企业纾困解难。截至目前,已走访企业156家,梳理企业反映问题239件,解决215件,剩余问题正积极解决中。

同时,通过入企调研、电话调查、安排各乡镇统计等方式,对规上工业、规下高企等262家企业进行逐企调研,全面了解当前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转化情况和计划拟开展合作转化情况。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按行业领域分别建立台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确定培育发展目标,使企业拥有路径清晰、科学合理的成长轨迹。

精准施策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机器轰鸣,一排排精致的玻璃瓶,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成形。这里是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近年来,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其建设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2500万元,开展研发项目15项,其中新产品3项,新工艺、新技术6项,获得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在沧县,像这样自主创新、科技投入热情高涨的企业有很多。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政策,认真抓好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文件的贯彻实施,精准施政,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沧县出台实施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县稳定经济运行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工作方案》《沧县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实施细则(暂行)》《关于县域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方案》《关于县域企业入库培育省级研发平台机构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为让广大企业精准了解各项扶持政策,沧县科技工信和商务局大力开展送政策入企业活动,积极宣传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把各项惠企扶持政策集印成笔记本,深入企业进行发放,使企业知晓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指导企业争取各项政策扶持。

近年来,沧县累计发放研发投入后补助、专项科研项目专款、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等科技补助资金37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引进推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双创平台建设、技术培训等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233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税前加计扣除金额总计2.2亿元,经测算减免企业所得税5598.2万元。深入实施领跑者“牵手、培育、拓展”系列行动,四星玻璃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等荣誉。实施“入园升规技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杜生药包材、李天木新旧动能、兴济纸箱包装等产业蓬勃发展。两年来,累计完成入园企业192家,实施技改205家,完成技改投资102.3亿元。有效提高了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创新热情。

如今在沧县,通过政策引导与精准赋能,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的态势。

服务到位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近年来,沧县高标准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持续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深化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吸引集聚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落地沧县。

持续开展“百家院校进沧县”,组织科技成果直通车进沧县、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邀请省科技厅、省科技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河北省科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专家深入企业调研,收录62所院校800余项成果编写了《全国高校科技成果汇编》,并发放给所有规上企业,开展了科技成果路演、洽谈对接、合作转化等工作。

今年来,已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北京)、2023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网络数据安全赛道、河北科技成果对接直通车“冀企入京高校行”等9场外出考察交流活动,开阔视野,面对面加强合作。

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自发、科技服务机构推介等多种方式,实现联动交流合作,企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以“百家院校进沧县”人才培育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院校智力优势,加快重点领域技术产品研发。截至目前,20余家企业已与院校合作开发了新产品、新技术。自“百家院校进沧县”人才培育项目开展以来,沧县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申报专利30余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6项。

新建院士合作重点单位1家。为实现沧县枣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协助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引进北京林业大学院士团队,目前,科研团队已利用在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的研究成果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6篇。重点开展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形成枣产业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

协助10余家企业分别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河北农大、河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及人才交流,先后为企业发展解决了10项技术难题。

帮助怡和机械有限公司、河北沛然世纪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天龙燃烧设备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成功引进硕士研究生8名,本科毕业生79名,技术工63名。

近两年来,沧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增长134%、15%、119%,达到82家、976家、35家。

下一步,沧县将继续多方发力,精准赋能,促进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再调研摸底,摸清当前和今后企业计划引进人才需求、合作院校意向、技术成果需求,精准服务;对于存量的企业研发机构合作成果持续关注扶持,争取扩大合作和成果转化。持续开展“百家院校进沧县”,争取省科技厅及相关协会组织专家到沧县开展活动并入企交流合作;分别组织不同产业的龙头和中端企业,根据产业特点,到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考察学习,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创造合作机会,提升转化效率;加强多部门协作,从项目布局、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发力,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作为工作主线,京津冀协调联动作为核心,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

科技推广 助推特色产业振兴

沧县新建崔尔庄镇、沧东经济开发区、纸房头镇、杜生镇和大官厅乡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20个乡镇的20名乡镇科技特派员,加强与当地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做好科技政策宣讲、企业科技需求征集等活动。

自活动开展以来,为沧县40余家重点企业选派45名科技特派员,积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专项行动,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选派了8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涉及涵盖了农、林、牧三项产业,开展科技服务,以推广农村适用技术为手段,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实施农业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了100余次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技术骨干5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0余份,推广“京沧1号”、红枣防雨栽培和红枣烘干等新品种、新技术10余项,培育出旱作雨养耐盐碱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对帮助农民增收增产、防止贫困户返贫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3-06-20 ■ 本报记者 尹 超 本报通讯员 王 烨 郭聪慧 刘培丽 姜 博 摄影 魏志广 田 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4491.html 1 科技赋能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