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郭文坡
行万里路、解百家惑,他是群众认可的普法“宣传员”;知千家难、调百家忧,他是周边群众信赖的“和事佬”;严格管理、暖心帮扶,他是社区矫正管理的“主心骨”……吴桥县司法局杨家寺司法所所长杨炳江进入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以来,凭借优异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市优秀司法所长、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职业素养标兵、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
自从走上司法行政岗位,杨炳江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基础上,积极推进普法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市场、进家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法治水平。每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杨家寺乡的重点村庄、农村大集上总能看到杨炳江的身影,他不是在向群众普法,就是在接受群众咨询,对每一位前来咨询的群众,总是不厌其烦、详细讲解,使广大群众真正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所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耗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多年来,杨炳江坚持“纠纷在哪里,调解就在哪里”。2018年夏日的一天,还在安陵镇任司法所所长的杨炳江,刚要下班回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找上门,称要状告三个儿子。老人说,他有六个子女,自己因年事已高长期需要子女照顾,但三个儿子对其不管不问。第二天,杨炳江与老人所在村的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将老人的子女叫到司法所,先是对老人的三个儿子进行了批评教育,再通过一番真诚感召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最后达成了六个子女轮流照顾老人的协议。
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同时,杨炳江还着重抓好村级调解组织建设。全乡39个行政村均成立了调委会,并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将优秀村民代表吸纳到调解员队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工作网络。
新冠疫情期间,杨炳江负责每日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及家属近期是否存在接触外来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困难问题。有一天,杨炳江刚刚排查完外来人员,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杨所长,你快帮忙想想办法吧!”打来电话的是辖区内的矫正对象侯某。原来,其母因病在沧州住院做了手术,现病情稳定打算出院,但因疫情防控,村里一律不允许外来人员入村。杨炳江立即向乡党委和司法局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经过多方协调,让侯某和其母亲在医院做完核酸后回到村里自行隔离,隔离期间的生活用品由村“两委”成员为其代购。隔离期满后,侯某主动请缨上一线参与执勤值守。他说:“我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党和政府仍然给予我真切的关怀,我必须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我喜欢这份工作,虽然苦点累点,但看到万家和谐安宁,邻里友好相处,便有种成就感。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把司法行政工作做好做细。”杨炳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