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绿树成荫的运河堤顶路下坡,走进青县陈嘴乡董家圈村,身心不由放松下来。环境整洁、道路平坦,休闲广场上,老人和孩童们悠闲唠嗑、玩耍,尽是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村班子忒给大伙儿办实事儿了,又是修路、又是建音乐游园的,谁能想到,活了多半辈子,庄稼人出门能脚不着泥、车不沾土,干净啊!”村民薛玉金不由感叹。
“按照出精品、提档次的思路,今年俺村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省级综合改革示范村项目,投资200万元,将村内40余处私搭乱建和破旧土墙全部拆除,打造5条精品街道,美化支渠和坑塘,打造一街一景。到时候,咱村再办采摘节,不光地里的葡萄有吃头,村里的美景也有看头。”村党支部书记董辉笑着说。
“这还不叫完。除了村里大变样,俺村葡萄产业也有新动作——今年我们要重点用好、用活100万元上级资金,流转50亩土地,搭建25个葡萄冷棚,让葡萄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董辉说,既然当了村干部,就得为村民办实事,为党旗增光辉。
董家圈村位于大运河西侧,别看村里仅有800亩地,但葡萄种植面积达500亩,是远近闻名的特色种植村。
董家圈村的特色葡萄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俺村靠近运河,也有支渠流经,灌溉方便,而且多沙土地,适合种瓜果蔬菜。那时候,大伙儿想多挣个钱,觉得种葡萄合适,能供给酒厂酿酒还能卖鲜果,没想到,这一种就是几十年。”董辉说,随着种植技术不断完善,加之先天的水土优势,葡萄种植逐渐成为村民们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每到葡萄的销售旺季,大棚里、道路旁,处处都是香甜味儿。除了咱沧州本地的商户,天津、北京的也都上俺们这来拉葡萄。”虽然尚未到采摘季,董辉已然期待不已。
为了擦亮“董圈葡萄”这块金字招牌,董家圈村在2014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董圈”品牌。合作社统一管理,肥料也统一采购,这样一来,葡萄的品质提高了,种植成本也降低了。同时,还定期邀请技术专家前来指导,广泛联系批发商统一收购,让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围绕葡萄经济,董家圈村还带领村民试种大棚葡萄,实现错季上市,进一步增加收入。近几年,还举办葡萄采摘节,线上线下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转变。
“运河晨霁映田园,满嘴清香比蜜甜。串串珍珠迎远客,董家父老笑开颜。”这首小诗,就是董家圈葡萄园的真实写照。
“俺两口子种了二亩半葡萄,一年收入3万多元。有的一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吃花不愁,样样都有。现在真是环境美,生活甜!”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正在疏果的董瑞发、姚秀玲夫妇不住感叹。
“咱董家圈的葡萄有市场、有品质,只要用心经营,收入不是问题。”村民徐梅几年前在公婆手上接过已经种了20多年的葡萄地,同样感受颇深。经过努力,她把葡萄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凭借着高品质、好信誉赢得了周边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这两年,还拓展了电商销售渠道,亩收益达两万多元。
“今年,俺们还要继续与河北农业大学对接合作,学习更多先进种植技术,将冷棚葡萄管理好,探索村集体和个人双增收的道路。秋后,我们还想再流转一些地,试种更多葡萄新品种,壮大甜蜜致富队伍。”董辉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