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可新)海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政策扶持、发挥统战优势,以团结促振兴、以振兴保团结,着力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坚持党建强村,凝聚团结共进“向心力”。一是抓选配优队伍。以基层党组织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10个少数民族村共有党支部成员42名,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0%以上,平均年龄48岁,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形成“能人治村”新格局,凝聚抓党建、促团结、求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抓培训增共识。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内容,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线下阵地,利用“学习强国”“河北干部网络学院”等线上平台,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教育体系,开展“民族知识大讲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等活动33次,培训3000余人次,不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抓引领促发展。坚持“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思路,实行“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双带模式,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成立红色先锋模范队,设立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就业创业、纠纷调解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各族群众助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先后创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河北省民族工作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坚持产业兴村,提升增收共富“驱动力”。一是“育优势”壮大集体经济。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因地制宜打造双庙村大棚蔬菜、后尤庄牛羊养殖、小尤村秋雪蜜桃、赵高东侯村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千余名少数民族闲散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二是“多元化”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产业结构,盘活优势资源,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清真牛羊肉民族特色传统美食品牌,擦亮“滨海民族特色美食”名片;借助秋雪蜜桃特色种植业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于一体的“小尤村秋雪蜜桃采摘基地”,为民族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三是“重扶持”强化支撑保障。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协调服务,争取中央及省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00余万元、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县政府赴民族村召开现场办公会2次,依托“万企兴万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帮扶活动17次,持续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文化润村,激发和谐共建“内生力”。一是深化宣传教育。组建“石榴籽”宣讲队和乡村文艺团队,利用“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石榴”宣传栏等文化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举办电影放映、戏曲演出、流动图书展等“文化下乡”活动30余场,深入百姓家中、田间地头开展宣讲17次,粉刷宣传标语120余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二是用活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升级打造小尤村爱国教育基地,建成小路村民族法制文化广场,设置“红色文化”系列橱窗,拍摄回族革命烈士刘子久事迹纪录片,组织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踏红色足迹·学二十大精神”等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决心。三是树立文明新风。举办“传统节日送温暖 民族团结树新风”系列活动,在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浸润心灵。常态化开展民族领域崇俭戒奢教育、“治陋习、树新风”移风易俗宣传、“少数民族道德模范”评选,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风尚,引导各族群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营造邻里和睦、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