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晓楠 本报通讯员 程一诺 谷韶华
走进盐山县小营乡后陈村,在村东的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内,一栋栋标准化的现代牛舍整齐排列,牛舍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悠闲地嚼着草料。
后陈村村民有着多年的养牛传统,但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抗风险能力不强,影响了村民的养牛积极性。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两委”通过认真调研、外出学习、集体研讨,决定立足村情,重点打造肉牛养殖项目,并积极牵头与爱民养殖合作社达成合作。
后陈村党支部书记王兴进介绍,后陈村的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在利用县农业农村局589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建成标准化牛舍,配备有饲料车间、附属用房、消毒间、青储池等设施。今年1月,牛舍建成验收后移交给后陈村村集体,并出租给盐山县爱民养殖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每年向后陈村村委会支付租金32.4万元。如今,后陈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已实现肉牛存栏500头左右,预计年收益300万元。
为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合作社还面向脱贫村、脱贫户推出了“合作代养”方式,即脱贫村和脱贫户购买牛犊委托合作社代养,单独记账,扣除养殖成本后利润五五分成,并承诺委托人的保底收益为10%。目前,养殖示范基地内已接收委托代养牛犊37头,其中前陈、后陈两个村集体每村出资5万元购置12头,后陈村2个脱贫户每户出资3万元购置7头。“地里的活儿不耽误,还能有养牛的额外收入,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啦!”村民王福奎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