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夏粮占我国口粮年产量的四成,夏粮丰则全年稳。时值夏粮收获尾期,山东、河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在奋力夺取丰产的基础上,紧抓机收、烘干、仓储、加工等环节,着力耕种好节粮减损这一“无形粮田”。
临近麦收的降雨天气,让黄淮海麦区打响了一场“夏粮保卫战”。
抢收压力较大的安徽从山东、江苏等地引入机具,“歇人不歇机”24小时抢收;由村干部、老党员组成的应急抢收服务队活跃在麦收一线,机动调配农机保障及时抢收。麦收高峰期,安徽日均投入收割机超过12万台,其中6月3日收获小麦997万亩,创历史新高。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小麦主产区近年来持续通过改良更新农机、培养提升机手素质,努力降低机收损失。
“以前开老式收割机,经常掉籽掉穗。今年我花15万元购买的新型小麦收割机,功率更大、密封性更好,机收损失率降到了1%以内。”在河北邢台南和区史召乡,农机手张军坡对新农机“少掉籽”很满意。
南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云平介绍,为确保机具机手以最佳状态投入“三夏”生产,南和区提前谋划,在检修12000台农机的基础上,又通过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引导购买新农机537台、培训机手2万余人次。
晾晒、运输、仓储等产后环节,粮食损失占比高。今年,各主产区显著加强粮食产后服务,着力减少损失。
记者6月上旬在安徽太和县隆平小丽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看到,烘干塔正在以低温模式工作,1000余亩地的新麦经精选机除杂,通过粮食提升机冲进粮仓,被传送带送入烘干塔。
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建设了公共性烘干仓储设施,扩大服务覆盖面。在山东齐河县,国有企业在田间地头投资建设的16个粮食烘干仓储服务中心覆盖每个乡镇,让粮食可以从收割机直接装车,就近送往烘干仓储服务中心“不落地”入仓,既保证了粮食品质,也避免了传统晾晒方式导致的损失,预计每年可节粮7000吨。
在河北邯郸市邯乡面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大功率鼓风机推动小麦在生产线上“游走”,生产出面粉的同时,价格高出小麦6倍的胚芽也被提取出来。
一粒小麦,可以衍生出多少种产品?
在山东滨州,科技创新正驱动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滨州市副市长毕志伟介绍,小麦在当地能加工出谷朊粉、赤藓糖醇、膳食纤维等10大系列500余种产品,每吨小麦总产出比传统方式增加5000余元。
随着粮食加工利用不断精细化,对小麦更好地“吃干榨净”成为常态,一些以往利用效率不高的“边角料”实现“逆袭”。
“胚芽的重量只占小麦的2%左右,但营养占比却超过60%,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是小麦营养的‘宝库’。”邯乡面业首席质量官杨竹英说,新鲜的小麦胚芽不耐储存,易发酵变质,过去只能作为廉价的饲料原料出售。公司购进国内先进设备,实现了面粉加工和胚芽提取的同步进行,年产小麦胚芽20余万公斤、创造产值2000万元以上。
“保留胚芽就是节约粮食。”邯郸市肥乡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杜光旭说,肥乡区今年收获了20多万吨新麦,如果全部保留胚芽,就可以多出0.4万吨高效利用的粮食。
胚芽用来制取胚芽油和蛋白粉,麸皮精制成食疗纤维食品,制取酒精的酒糟用于养殖……粮食利用由粗放走向精细,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的同时,也让我国的粮食安全多了一重保障。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1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说,针对市场上存在的过度加工的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据新华社济南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