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7日
第06版:06

80年前缴获于抗日战场

一把军刀牵出英雄往事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刀身细长、刀鞘锈迹斑斑,运河区75岁的杨华东近日向记者展示了一把军刀。他说,这把刀是父亲在抗日战争中从敌人身上缴获的。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这位老人家中,追寻这把军刀背后的故事。

年少参军打鬼子

杨华东展示的这把军刀,刀长1米左右,配有刀鞘。刀上面刻有不知为何意的日文。

拔出来看,刀身约两指宽,虽然刀鞘和刀把已经布满锈痕,但刀身寒气逼人,让人不由想起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的残忍、冷血。

这把军刀的由来,还要从杨华东的父亲杨清兰说起。

1916年,杨清兰出生在山东省临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2岁时,父亲去世,他便跟着奶奶相依为命。那时,家中孩子多,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小年纪的杨清兰不得不跟着奶奶出门讨饭吃。年长些后,他就到地主家扛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清兰家的平静生活也逐渐被打破。国破家亡,激起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满腔怒火,其中也包括杨清兰。随后他就离开了家,投奔到抗日队伍中来。

时间来到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卓绝的阶段。侵华日军不仅在军事上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封锁,而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殖民统治。

此时的杨清兰,已经是临邑县抗日区小队的一员。他和战友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1943年,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惠民县爆发。

“后来父亲患病,在病床上曾跟我说,那一仗是埋伏战,地雷爆炸过后,还有几个日本鬼子冲下来和游击队员面对面打。父亲当时很勇敢,与日本鬼子拼死作战。最后,那一股敌人全部被消灭了。”杨华东说,也是在那次战斗中,父亲缴获了这把日本军刀,同时还有一匹马和一杆枪。战斗回来,部队首长为了鼓励杨清兰,就把军刀留给了他。

两枚勋章见证铁血荣光

1944年,杨清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之后的军旅生涯里,他和战友们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

1948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攻克由国民党军10多万兵力守备并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济南,是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汇点,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的战略要地。

这时,杨清兰所在的渤海军区某部也接到上级命令,奔赴济南,先攻打外围,为夺取济南打下基础。

“在济南外围的一次战役中,父亲身受重伤,不得不回家先养伤。”杨华东说,自己出生于父亲回家养伤期间。当时,杨清兰所在部队已经改编为华东野战军某部,部队一路南下,取得节节胜利,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华东”,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1958年,杨清兰转业到沧县兴济毛鬃厂任党委书记,随后,一家人也迁到了兴济生活。那时的毛鬃厂人员达200余人,是兴济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归属沧州地区外贸。

杨清兰敢想敢干,工作认真,上世纪70年代,毛鬃厂兴盛一时,每年至少生产1000箱毛鬃产品,创汇达四五百万美元。

“父亲获得过两枚勋章,1956年被授予大尉军衔。后来转业,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在杨家人眼里,杨清兰就是他们的骄傲。

一把军刀珍藏80年

1976年,杨清兰因病去世,享年60岁。但他对后代影响深远。受父亲影响,杨华东曾在部队服役21年,父亲的英勇、果敢、坚韧,时至今日仍令他难以忘怀。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辗转临邑、庆云,最后在沧州落脚。这把军刀,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隔三差五,他就拿出刀看看。我母亲问他这有什么好看的,他就说:‘这是日本鬼子侵华的罪证。’”杨华东说。

杨清兰到兴济毛鬃厂工作,给人的印象除了工作认真外,就是十分朴实、低调。杨华东说,一到阴天下雨,父亲就去工人家挨家挨户地看,担心他们的房屋漏雨。还有一次,单位调整工资,但是有名额限制。按照级别,杨清兰理应提高几十元。但最后,他把名额让给了那些家庭困难的人。

后来,杨家的这把军刀被外界熟知,曾有人想高价购买,但都被杨华东兄妹拒绝了。

这把军刀对他们而言,不仅见证了父亲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红色往事,更见证着80多年前日军血迹斑斑的侵略罪行。

“父亲去世时,他的身体里还有未取出的弹片,他是真正的英雄……”杨华东感慨地说。

2023-06-27 80年前缴获于抗日战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4923.html 1 一把军刀牵出英雄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