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报道
彰显大运河非遗文化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开放以来受到各地文化界人士及沧州市民青睐。其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厅(以下简称总览厅),将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运河风貌、特色街区、节庆场景、非遗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总览云集。不同地域的风貌和文化,因一条运河而贯通相承,在变化与交流中映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
在从北向南各段的游历中,记者带您一同感受运河与非遗文化的魅力。
京津段 美食手作韵味悠长
天桥中幡、通州龙灯、北京烤鸭、市井庙会……一幅运河长卷,率先将人们带入了老北京特色非遗中。
此段为“灯火明京城”,全国各地的物产通过运河抵达京城,从砖石木料、车马船只,到粮食盐茶、时鲜果蔬,无所不包。随运河而来的还有无数文人与巧匠,带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在此融汇交流。毛猴手工艺品、面人郎、景泰蓝、京绣等由传统非遗技艺制作而成的物件,就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展台上,工艺手作件件精雕细琢、惟妙惟肖。合院奇珍区域,代表着传统工艺美术高峰的燕京八绝令人赞叹,尤其是景泰蓝作品《船承大运》,船帆由运河流经8省(市)的代表花卉组成,寓意8省璀璨文化共同传承,属于镇馆之宝级别。花丝镶嵌、北京宫毯、京绣等非遗作品,同样将北京手工技艺的精美华贵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津段“津门百业传”,天津的城市发源地三岔河口是南、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处,漕运和海运都非常发达,因此天津具有“五方杂处”“南北荟萃”的特征。穿梭在天津古文化街(模拟)这一运河沿岸街区中,泥人张、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葫芦和老美华手工鞋等传统技艺一一展示,古时运河沿岸百姓生活生产场景也如在眼前。
京津段展陈中,多个复原场景令人称奇,身处其中如同穿越到了古代,在京韵绕梁戏台下听戏,穿过津门故里,画店、茶铺鳞次栉比,美食坊中似在冒着香气,还有京剧的咿咿呀呀、天津快板的喜乐欢快……
冀鲁豫 侠义豪情百业俱兴
一路向南,运河流至河北段,呈现“繁祉燕赵图”,交织出繁祉葳蕤、古朴醇厚的诗经灵韵,也激荡出侠义雄风、包容豁达的燕赵豪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展区中心位置,硕大的铁狮昂首阔步,周边环绕着运河形态的飘带,上面的雕塑栩栩如生,太极拳、戳脚、沙河藤牌阵、鹰爪翻子拳、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河北侠义豪爽、武风烈烈精神一览无余。运河流经区域内的雄安、衡水、邢台、邯郸、廊坊等地域内的非遗作品和技艺琳琅满目,有木板大鼓、黄骅剪纸、衡水内画、武强年画、冀南皮影戏、胜芳灯会等数不胜数。此外,磁州窑、邢瓷等瓷器展品工艺精湛、品类丰富,非常亮眼。
过了河北段就是山东段,此段为“齐鲁钟神秀”,是大运河全段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人工设施最密集的河段。大运河滋养了山东一座座名城古镇,并衍生出一批批非遗精粹:祭孔大典、东岳庙会、东阿阿胶、泰山皮影、临清贡砖、德州扒鸡等,这些代表着齐鲁文化的活动、工艺或美食,各具特色,令人神往。
在河南段的“豫州梦华录”,悠扬的河洛大鼓声声传来,头顶的牡丹花造型,地上的牡丹花投影,令人沉浸在洛阳牡丹的世界。一幅长达5米的《清明上河图》,从建筑、景物到车马、舟桥,再到人物,既生动又细致。展品也是五花八门,最吸引人的要数瓷器,唐三彩、钧瓷、汝瓷、绞胎瓷等工艺应有尽有,展现了大运河沿线的瓷艺文化。
皖江浙 江南水乡秀美动人
比起北方运河,江南的运河,多了些小巧和别致。在安徽、江苏、浙江段,运河两岸非遗文化的精致与华美精彩再现。
当运河行至安徽段,透过一个个场景和物品,可尽情体验“皖地多丰乐”。在这里,白墙黛瓦、笔墨纸砚,都投射着风雅徽州的景象。一座徽派民居的门楼,上面有精美的徽州三雕,感觉就像走进了古徽州。闻名古今的徽州文房四宝,宣笔、徽墨、宣纸和歙砚,其制作工艺详尽展现。从原料到工艺流程再到成品,尽可感受一张纸、一块墨背后的智慧与辛苦。
江苏段“君到姑苏见”。这里复原了一条运河上的官船,展示御窑金砖、淮盐和传统造船技艺。据记载,苏州陆慕烧制的砖以前是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通过大运河运至京城,而船只便是最好的见证。依据扬州园林营造技艺进行场景布置的园林中,一位老人若有所思,她沉浸在小桥流水的氛围中,畅想着扬州园林之美。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云集了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作品《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非常壮观。
浙江段“拱宸万家河”。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这一段,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连通,是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从龙井茶制作技艺,到龙泉青瓷、越窑青瓷等烧制技艺,样样震撼人心。水乡桥岸则讲述江南的舟船多于车马,乌篷船、水乡社戏戏台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个总览厅可以说是浓缩了中国大运河沿线的全部特色非遗文化,成为南北交流的一个窗口。”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说,其中呈现和传递的文化,对今后研究运河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