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8日
第05版:05

节俗活动多姿多彩 年轻人“种草”传统文化

■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陈 亮

穿汉服、包粽子、做香囊、射五毒、赏非遗……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一系列精彩活动让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纷纷“种草”传统文化。

21岁的刘悦然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她手里拿着市级非遗手工制香技艺传承人教做的香囊,身边是登上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的省级非遗项目舞中幡《龙跃神州》……端午假期期间,她和同学一起,身着汉服,来到园博园、文庙、博物馆,重拾端午传统习俗,沉浸式体验民俗活动,过了一把“穿越瘾”。“我从小到大每年都过端午节,但只是包粽子、吃鸡蛋,对端午节的内涵了解并不多。”刘悦然说,“这两年,每逢传统节日,沧州都会举办很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像这样的文化活动,光今年上半年我就参加了四五场,既精彩有趣又增长见识。”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刘悦然一样,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继承、接受传统文化。

与刘悦然的“沉浸式”体验不同,年轻母亲张馨月更喜欢带着她9岁的女儿一起学习传统知识。

今年4月9日,在百狮园古渡码头,运河区首届花朝节开幕,上千名市民慕名前来,张馨月和女儿也在其中。当汉服爱好者台上表演舞蹈《十二花神》时,张馨月一边看表演,一边给女儿讲解花朝节的由来和习俗;当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的大学生表演舞蹈《十二风华鉴》时,她又鼓励女儿向身边人请教。“原来‘十二风华’指的是中医、茶艺、武术、围棋、书法、京剧、国画、瓷器等12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呀!”听着女儿的讲解,张馨月满心欢喜。

元宵节闹花灯、月下穿针乞巧、重阳出游赏菊……线下,一场场丰富多彩、创意十足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市民的目光;线上,传统节日的热闹、喜乐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穿过手机溢出屏幕,“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也成为热门关键词,广大网友纷纷晒照片、秀幸福。

传统习俗激发时代浪花,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传播力不断增强,有人因春联喜欢上了韵律唯美的古诗词,有人因花灯对民俗艺术情有独钟,也有人因台上演员的一个转身爱上了传统戏曲……璀璨悠久的传统文化正以各种形式,在年轻人中“回归”。

2023-06-28 ■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陈 亮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6427.html 1 节俗活动多姿多彩 年轻人“种草”传统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