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30日
第03版:03

不注册没法消费、弹窗广告关闭难……

扫码消费“套路”多 关注注册需谨慎

本报记者 胡学敏

互联网时代,扫码消费在不断普及推广,点餐、使用充电桩、购物等均可用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新消费支付方式节省了商家的人力成本,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然而,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消费者扫码消费时遇到过被引导关注公众号、被迫注册授权个人信息等问题,让人感觉被“套路”,存在被误导消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流程不简单 优惠有点难

市民姜力是一家咖啡店的常客,每次买咖啡,都必须扫码进入小程序或登录商铺APP才能下单。“优惠券只有在小程序或店铺APP上才能领,所有的咖啡品类也只有在这两个平台上才能选择。”姜力说,相比现金支付,移动支付看着方便,其实流程并不简单,使用前都需要提交昵称、性别、手机号、生日等个人信息完成注册后,才能享受优惠和选购商品。

近日,记者走访数家餐饮店发现,大部分餐饮店采用菜单点餐与扫码点餐相结合的方式。如果不主动要求,服务人员会引导顾客扫描桌上的二维码查看菜单并点餐。有的餐厅、饮品店点餐时需要关注商家公众号,绑定个人信息、获取地理位置;有的餐厅扫码后,会跳转到一个第三方小程序,页面先是提示“成为公众号粉丝福利多”,然后迅速进入另一个页面,要求微信登录或手机号注册。在一家餐饮店内用餐的市民陆荣表示:“因为担心信息泄露,我曾经选择不同意个人信息授权,结果没办法进行下一步操作,有种被商家‘套路’的感觉。”

其实,不只是餐饮店,一些药店也会以优惠打折为由,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打电话说有优惠让我来,结果还得关注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太麻烦了。”今年60岁的张芬表示,自己操作智能手机本来就不熟练,遇上这样的事都是店员帮着操作。

弹窗难关闭 广告不好躲

在扫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一方面担心信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也饱受弹窗之扰。在采访中,一些经常使用扫码消费的用户表示,在扫码充电、租借充电宝过程中多次出现“幸运大转盘”“凭手机号免费领取100万意外保障”等弹窗广告,且弹窗页面叠加,关闭按钮隐蔽,广告躲都躲不掉。

“刚扫完码或者扫码付款后,页面会出现弹窗,一不小心就进了广告链接。”陆荣说,有时候本来想关闭,可关闭按钮却是通往广告的,还有的通往购物平台。

据了解,这种广告叫支付订单详情页广告。该广告为达到精准推送的目的,广告主签订弹窗推广合同后,会精准设定投放圈,确保定向范围之内的人都会看到这条广告。广告主也可以随时了解点击数据,并调取用户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等“周边信息”,分析用户使用习惯,由此形成“用户画像”。

“在一个商店消费后,总会收到推送的微信和短信,无非就是店里来了新品、有新活动、有新的打折信息等。”市民何新说,每天都要花时间删除一些垃圾短信和微信消息。

拒绝扫码套路 保护个人信息

针对扫码消费被“强制关注”的乱象,6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声明指出,任何企业的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意愿,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守住法律的底线。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拒绝和举报。

为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等权益,针对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可将遇到的此类问题通过电子邮件(ccaxfjd@cca.org.cn)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反映。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委托专业维权志愿者对线索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并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3-06-30 本报记者 胡学敏 不注册没法消费、弹窗广告关闭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6505.html 1 扫码消费“套路”多 关注注册需谨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