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渐炎热,加之暑期即将来临,在清凉水中嬉戏成了不少孩子的向往。而这,也使得未成年人溺水事故再次进入高发期。
调查显示,近年来,溺水已成为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过半数溺亡事故发生在15岁以下的少儿身上。他们多是独自或与同学结伴外出,没有成年人的陪同或看护,且下水游泳时未配备救生设施。农村无人看管的公共河流和坑塘,更成了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重灾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高发的溺水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因“手拉手”救人而连环落水的施救者。
放松警惕是最大隐患
门前的小溪或河水很浅,孩子们在里面玩一玩没关系。
大人热了都到河里洗澡,带着孩子一起去也无妨。
在正规游泳馆里,有专业救援人员,不会出危险。
……
也许你想不到,正是家长们这些转念间的“大意”,造成了无法挽回、令人痛彻心扉的溺亡悲剧。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刘植庄介绍说,无人看管的公共河流和坑塘下面,地形非常复杂。有的坑洼不平,有的呈陡坡状,还有的前一步水才刚到小腿,下一步就会一脚踏空,瞬间淹没头顶。不仅如此,还有水草、尖石、淤泥等各种看不到的危险隐藏其中。
不要认为水浅就安全。曾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区深不过膝的喷泉池中玩耍,一不小心跌倒了。池底布满苔藓,异常湿滑,孩子多番挣扎,始终无法爬起来,最终溺亡在池中。
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提醒广大家长,即使是在正规的游泳馆或戏水场所,父母也要始终保持警惕,时刻关注孩子的状况。因为很多时候,溺水是无声、快速的,而非“使劲扑腾、大声呼救”。当发现孩子在水中出现以下迹象时,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
●突然安静无声,嘴没入水中。
●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他人移动。
●在水中直立、不能踢腿,往往挣扎20至30秒之后沉下去。
●眼神呆滞或是闭着眼睛,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可能会头后仰,嘴巴张开,有的孩子头可能前倾。
●看起来像在抬头看天空、岸际、泳池边或码头。如大声询问无反应、眼神涣散,家长就需要立刻施救。
此外,在游泳馆里不要让未成年人贸然跳水或潜泳,也不要在水下长时间憋气,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此外,海边的离岸流、水中的漩涡,以及由于夏季雨水频繁而引发的城市内涝,都是不容忽视的溺水诱因,家长须格外警惕。
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不可缺失更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是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首要一环。它不只是停留于书面的理论知识和常识,更需要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心灵的震撼与警示。
为了让孩子们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溺水悲剧的发生,我市部分学校在加强常规安全教育的同时,也作出了积极探索。
“预防溺水有妙招,小朋友们要记牢。要去正规游泳馆,大人陪伴很重要。淤泥水草深坑藏,陌生水域不可靠。有人溺水莫施救,呼救报警更重要……”沧州高新区第一幼儿园的老师们将防溺水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模拟真实场景带孩子们一起演练,不断增强小朋友们的安全意识。
在沧县高川乡马连坦小学,颜色鲜艳、印有防溺水“六不准”的手环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的孩子时刻提醒自己——珍爱生命,远离坑塘。”校长李猛语重心长地说。学校还专门购置了10根6米长的竹竿,在上面喷上黄、白、红三种醒目的颜色。这些竹竿被安放在学校附近的多个坑塘边,并配以“防溺水救生竹竿”提示牌。一旦遇到有人溺水,岸上的人就可利用救生竹竿,及时进行营救。
落水自救牢记五点
如果不慎落水,该如何自救?李斌给出了答案。
★迅速把头向后仰,口向上,尽量使口鼻露出水面。
★及时甩掉鞋子和口袋里的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因为它会产生一定的浮力,对溺水者有很大帮助。
★假如周围有木板,应及时抓住,借用木板的浮力使自己的身体尽量往上浮。
★不能将手上举或挣扎,以免使身体下沉。发现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促使身体浮起来。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划水,不要惊慌,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如果有人前来相救,千万不可死死抱住救助者不放,而应尽量放松,配合救助者划向岸边。
未成年人不能下水救援
“手拉手”救人更危险
如果遇到有人溺水,怎样才能科学施救?
解答这个问题时,刘植庄和李斌都谈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救援者安全优先”。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后再施以援手。未成年人和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成年人都不能贸然下水救援!更不能手拉手施救,因为落水者力大无比,很容易把施救者拉下水,引发连环溺水。
未成年人遇到有人溺水,第一时间要大声呼叫,同时拨打110、119、120电话报警。如果有多个同伴在一起,要派出一人去寻求大人帮助。
随后,在四周寻找竹竿、树枝等,握着它俯身趴下,慢慢地将溺水者拉上岸。
如果找不到树枝、竹竿,也可以利用木板、泡沫板等漂浮物,或把多个饮料瓶用塑料袋扎起来,抛给溺水者。
当周围没有漂浮物时,还可以把上衣和裤子脱下来,打成绳结抛向溺水者,将其救上岸。
拥有再好的救援技能,也不如远离危险。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家长或监护人,都要多了解安全常识,增强防范意识。只有大家都防患于未然,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