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大哥,谢谢你,经常起早给我们送吃的。”这天凌晨5点多,在献县学府大街,身穿红马甲的史志清又一次来到街边,为环卫工人送上热气腾腾的早餐。
史志清是献县阳光爱心社成员,今年67岁的他是爱心社里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0多年来,史志清始终是参加活动最积极的志愿者之一,他帮助过的人自己早已数不清。“我和妻子一直受爱心社帮助,我这样做,也是回报社会,传递爱心。”每当有人称赞史志清,他都会这样说。
1981年,25岁的史志清和善良贤惠的马学奎喜结连理,夫妻两人开始谋划起未来的美好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两口好日子没过两年,马学奎就被诊断患上多发性大动脉炎,那时他们的孩子刚满8个月。
史志清将孩子送回老家,让亲戚帮忙照看,自己则带着妻子辗转全国各地就医。“那两年我俩去了很多家医院,积蓄几乎都花光了……”史志清说,那时的马学奎已经无法活动,慢慢地双眼也看不见东西。史志清无法外出工作,只能全心全意照顾妻子。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史志清将孩子接了回来。“那段日子确实很难,但幸运的是有政府给我补助,还有好心人帮助我。”史志清说。
爱心人士高丽娜是最先帮助史志清一家的好心人。2008年,高丽娜发起成立了献县阳光爱心社,她又带着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史志清家帮忙。“我妻子身子重,搬动起来费劲,可高社长和其他志愿者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抬着学奎洗澡……”说起爱心社的好心人,泪水在史志清的眼眶里打转。
史志清被志愿者们的无私和热情深深地感动,决定加入阳光爱心社,和大家一起做志愿者。“十五级乡边马村村民王培响的家庭情况和我家有点像,他老婆是残疾人需要照顾,王培响靠缝制手工布鞋谋生。”史志清说,自己在自家设立了一个布鞋售卖点,帮着王培响卖布鞋。
史志清家距离王培响家有20公里,有时布鞋卖得缺码断号了,他就骑车子一个多小时赶过去取货。至今,史志清已经累计帮王培响卖出700余双布鞋。
清理社区卫生、帮农户卖滞销蔬菜、交通路口维护秩序……史志清做过的志愿活动还有很多。去年,妻子马学奎彻底瘫痪在床,史志清的担子更重了。面对生活的困境,乐观坚毅的史志清始终坚守在公益一线。他说:“切身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个社会需要更多人奉献爱心,互帮互助、传递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