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故乡,陕南的蝉鸣尖利而冗长,仿佛一声鸣叫不将自己憋至窒息绝不罢休。总认为蝉鸣永远是在不断重复没有意义的聒噪,像极了母亲的那些叮咛。正因为如此,我对蝉鸣的态度很粗暴,就像对母亲,总是一副嫌恶的面孔。
路过一个村庄,被一阵阵蝉鸣俘虏!我清了清耳朵,记忆里满是母亲的叮咛与故乡的身影。我忙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的新蝉开始鸣叫了吗?母亲说,开始叫了,等你回来捉蝉蛹呢。你再不回来,蝉蛹就都蜕完皮了。我连声应道,我知道,等我的不是蝉蛹,是母亲。
这世上,最容易让感情旁落的那个人,就是母亲吧!我跟母亲之间,爱永远都是倾斜的,母亲总是扮演着“一厢情愿”的角色。这些年,生病,求学,工作,我关心母亲的时间少得可怜。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母亲总是不断地叮咛我要注意身体,要照顾好自己,就像一浪高过一浪的蝉鸣,于我而言,永远都是些丝毫没有意义的聒噪。
我单不知,在母亲眼里,我是否也一如那蝉鸣,只会“知了知了”地敷衍她的叮咛。在我回家离去间,被我敷衍的不只有母亲的叮咛,还有让母亲双鬓渐霜的岁月。弟弟长年在外打工,为补贴家用,父亲也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母亲。每次回家,看着喜不自胜忙里忙外的母亲,我都有种负罪感。
作为儿子,我欠母亲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有一份漂泊无依的关爱。
为让母亲开心,回家时,我带上了城里的好友。好友在城里长大,到了乡下,看什么都觉得稀奇,孩子般问这问那。母亲并不嫌烦,笑盈盈地解释。母亲不会普通话,于好友,母亲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母亲,好友是“有见识的城市人”。他们根本就聊不到一块儿,但依然相谈甚欢,这是我一直不曾做到并继续做不到的。
好友告诉我,天下的母亲都一样,他们并不在意聊些什么,只要亲人陪伴左右,说着话,这样他们就不会孤独,他们的爱就不会漂泊无依。恍然间,顿时理解了母亲所有重复的索然无味的“叮咛”,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跟母亲之间就再也没有了共同语言呢?那些雅雀般围绕母亲的岁月,恍若隔世。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听着一浪盖过一浪的蝉鸣,好友雀跃不已,我们商量着去捉蝉蛹回来油炸着吃。母亲叫停了我们:捉蝉蛹时间太早,得天完全黑下来,最好是小雨天气。当晚,母亲便准备好了手电跟网兜,带着我们去捉蝉蛹,好友兴致正浓,跟母亲争着捉。母亲把他挡在身后:晚上毒蛇蚊子多,我来,你们跟着就好。捉蝉蛹讲究技巧,要选择树龄在五年以上的树木,最好是杨树跟柳树,树下草不能太多,草太多太厚的地方蝉蛹少,也很难爬到树上。如果树上知了皮很少,证明这片地方蝉蛹也很少。否则,你是很难捉到蝉蛹的。
我说:让我来,我能爬树。母亲摇头,万一踩断了树枝丫,摔下来多疼。她说得没错,儿时顽劣,捉蝉蛹时从树上摔下来,胳膊如今还留着伤疤,不疼,但母亲心疼。母亲吃力地举起网兜,我惶恐地站在身后,莫名地担心枝丫会把母亲拉走。蝉已停止了鸣叫,母亲默默地收集着蝉蛹,像收集往事一般。
蝉蛹是沉默的,此时的母亲也是。我让母亲歇会儿,摆弄她满口袋的蝉蛹。任凭我如何摆弄,蝉蛹就是不蜕皮发出鸣叫。好友问我干吗,我说,这蝉蛹怎么弄不出叫声来?好友说笑:亏你还是读书人,蝉蛹需蛰伏黑暗,掘土数年,才能长出可与飞鸟媲美的翅膀,冲破硬壳享受阳光下的欢愉。用整个喧嚣的生命去偿还一缕阳光的馈赠,从容地向残酷的生活宣告“知了”。我愕然,母亲的叮咛竟然跟蝉鸣一样,是经受残酷生活的熬磨后的经验的传递。
歇口气,母亲又捉起蝉蛹来。月光闪烁着母亲的白发。“绿槐高柳咽新蝉,萱草忘忧母亲心。”原来,蝉鸣是蝉的叮咛,叮咛是母亲日渐苍老的容颜,是母亲生活经验羽化的满头白发,羽化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潜蜕弃秽,饮露恒鲜”,“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此刻,母亲就在我面前,沉默着,可我竟有些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