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搜集历史资料,建成张皮村烈士陵园,建立红色纪念馆……在海兴县小山乡张皮村,巴连甲弘扬红色文化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把一颗赤诚之心献给了海兴这片热土。
如今,巴连甲的家人也加入其中,女儿担任纪念馆讲解员,红色家风熏陶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并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出生于革命家庭的巴连甲,是从小听着祖辈的英雄故事长大的。
1943年,他的爷爷带领自卫队把八路军的枪、手榴弹藏在地窖里,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包围了村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的爷爷始终闭口不言。凶狠残暴的日伪在老人身上砍下数刀后离去,爷爷九死一生,保住了八路军的弹药。
张皮村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堡垒村,涌现出许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
“那时候黄骅同志经常到这里指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村里人踊跃参战,支前的民兵推着小车到过鲁、皖、苏、豫等地。”谈起张皮村过去的光荣历史,巴连甲非常激动。
受爷爷的影响,巴连甲从小便立志参军、报效祖国。1978年3月,他终于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海军战士。1981年,巴连甲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国防设备,荣立三等功。
1983年,巴连甲复员回乡后,为发扬海兴革命老区精神,积极筹建革命档案室,拜访当年的抗战老兵和见证当年历史的老人。为查询烈士的真实姓名,他多方奔走。一年多时间,走访收集到150篇老战士的回忆录,为筹建革命档案室丰富了内容。
筹建档案室,许多人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倒卖老物件赚钱。面对这些,巴连甲深感无奈,内心却始终有一个声音:“抢救历史,是我的使命,是给那段战争岁月的交代。”
2011年,巴连甲建议村党支部建烈士陵园,给牺牲在张皮村的八路军战士和在外牺牲的张皮村籍烈士英灵一个归宿。村里资金困难,他带头组织捐款,乡亲们也纷纷响应,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烈士陵园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耳濡目染,在国企工作的儿子巴胜祥,敬业奉献、心怀家国;女儿巴健是一名教师,10多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人师表堪称表率。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皮学校创办了以“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的红色教育基地,巴健担任管理员、讲解员,与巴连甲一起搜集整理历史资料,义务为孩子上红色教育课。
“我已年老,但使命仍在,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巴连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