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2日
第06版:06

“管家”“保姆”上岗 端稳“饭碗”有保障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李 粲 于中建 霍亚飞

秸秆回收

智能喷灌

起垄种花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我市开展的“百园提升”行动中,不少现代农业园区立足“粮食安全提升”主题,或在园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或通过托管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或优化生产结构布局。近日,记者走进几家现代农业园区,看他们如何在“百园提升”行动中全方位抓好粮食生产—

“种”下“水管家” 遥控能浇地

天干物燥,行走在田间,不少农户正忙着铺水龙,抢抓生产时机为农田“解渴”。走进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区,却是截然不同的寂静景象。

在地垄边来回眺望,连个人影也看不见。正好奇着,怎么这儿不像旁处一样抢时灌溉?再一看,土地呈深褐色,显然是已经喝饱了水。

“这片地现在用不着铺水龙漫灌了。你看,有了这些‘水管家’,地里就算没人,也能顺利浇上水,方便高效。”只见园区经营主体——献县秋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秋江兴致勃勃地拨开玉米苗,一截“顶”着喷头的管道探出头来,“这是自主伸缩式喷灌设施,只要在手机上点开阀门,就能自动出水,喷出来的水雾,就像下小雨一样。”

随张秋江走在田间,一个个自主伸缩式喷灌设施相继映入眼帘。他说,今年园区实施“百园提升”行动,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在300多亩地上“种”下了自主伸缩式喷灌设施。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今年,园区除进行林、路、电网等传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还着意引入智慧喷灌系统,提升智能化生产能力。”张秋江说,装上这些喷灌设施,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打开阀门后,仅用四五个小时,就能灌溉8亩地,效率比原来提升了一倍多。灌溉时间大幅缩短,在炎炎夏日,对抗旱保苗尤为重要。“天再旱,地里的苗也能及时喝上‘保命水’,保丰收特别关键。”

不仅如此,喷灌灌溉均匀,可有效缓解大水漫灌、地表水径流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张秋江说,使用水龙带灌溉,一亩地需要用60到80立方米水,而使用喷灌,一亩地只需25到30立方米水,节水量高达50%以上。

而且喷灌就如自然下雨一样,土壤松软、不会板结,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提高吸水能力。遇到肥水管理期,还可在泵站提前将肥料与灌溉用水混合,直接控制用水量、施肥量和灌溉时间。水肥利用率提高了,不光能提质,还能减少过度用肥造成的面源污染。

更让张秋江高兴的是,借助“智慧大脑”——安装在手机上的智能灌溉APP,如今他们无论身在何地,都能轻松开关阀门,操控喷灌设备。

“原来就算用上喷灌,也需要工人在地头上盯着合闸,控制开关。现在,坐在空调屋里,不管多远,只要在APP上一点,地头的阀门就开了。”从扛着铁锨浇地,到大水漫灌、节水喷灌,再到如今的智能喷灌,种了几十年地的张秋江,深刻感受到了农业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他看来,应用智能系统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或许可留住或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

“目前园区正在田间安装小气候智能监测系统,到时候,通过物联网互联互通,还能实时监测田间温湿度,根据土壤墒情在系统上设置灌溉流量。”张秋江说,搭乘上数字化技术的东风,他们就能不再仅靠经验种地了,生产变得更加精准,种植风险也更加可控。

张秋江期待,随着“百园提升”行动的进行,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智慧农业能在更多农田里普及。

“田保姆”上岗 节本又增效

走进泊头利和现代农业园区,则是截然不同的生产景象——工人们忙着把一块块干黄的小麦秸秆垛打散,再投入机器除尘、揉丝,分装成小包。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及秸秆收储量的增加,今年,园区预计可面向市场供应4000多吨小麦秸秆,比去年翻了一倍。”园区经营主体——泊头市利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猛介绍道。

他说,小麦秸秆收储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园区内托管业务的开展。

“土地托管,是在农民不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将耕、播、管、收等农事活动交由龙头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等托管主体有偿代管。借助土地托管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对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十分重要。今年,单是把小麦收割业务托管给我们的农田就有2万多亩,所以我们的秸秆收储量大幅增长。”

利和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一直以土地流转、大田种植为主。前几年,看到小麦秸秆的市场需求广泛,合作社便将流转土地上产生的秸秆由还田转为离田。为了将秸秆回收做得更专业,还投资1000多万元,购入联合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等多种高效现代农机。

“大型农机进田,生产各环节进步不少。就拿我们的收割机来说,宽幅大、作业效率高,在地头上一来一回,一台机械一天能收五六百亩地,还几乎不丢穗,麦粒的破损率也特别低。”秸秆收集量也因此大幅增加——使用普通联合收割机,一亩地可收集麦秸100公斤,而利和的大型设备进地,可将产量提升至200公斤。

秸秆回收让张猛深深感受到了大型农机进田的优势,但同时,他也发现,由于资金及发展意识的限制,不少经营主体虽然整合农田发展规模化种植,但机械化生产程度还有待提升,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所以,立足‘百园提升’行动中提出的‘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提升目标,我们今年进一步在园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单环节或多环节托管业务,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规模经营向好发展。”

在张猛看来,托管业务可以助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要想把地种好,‘人吃马喂’,一年下来,投入不小呢。以我们合作社为例,长期雇了5个人管理流转的5000亩土地,农忙时还要大量雇临时工。自购大型农机,投资也不小,使用几年,就面临更新换代,折损率不小。但如果经营主体把土地托管给我们,以上这些花销都不用考虑,准备好土地、农资等就行了,可以大幅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投资风险。”

而针对分散种植的农户,托管业务则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以小麦收割为例,原来农户单找机器,一亩地至少要花70元。将收割环节托管给我们后,收割费能降至三四十元,还能实现秸秆离田。地里的麦秸少了,能减少下一季的病虫害,降低管理难度。”

借助土地托管,还能促进园区向绿色生态化发展。

“收储秸秆后,我们着意进行饲料化、能源化应用。品质好的加工后打成小包,走到河南、安徽等地的养殖场,供不应求。品质中等的,可以销到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用来造纸。最后剩下相对差一些的,也不浪费,发电厂能回收。”“秸”尽其用后,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

如今,除小麦收割业务外,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放心把各环节托管“利和”这个“田保姆”,园区的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运河畔生“花” 集体鼓腰包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吴桥大运河现代农业园区,则把“百园提升”行动的重点放到了优化生产结构布局上。

夏日,漫步园区,绵延的花生田宛如碧绿的飘带,与蜿蜒的运河相映成趣。

“花生非常抗旱,现在正是花期,但是地里活儿不多,就是除杂草,飞防撒遍杀虫剂和叶面肥的混配剂就行,很好管理。”园区主要经营主体——吴桥县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林林介绍道。

他说,这里种植的都是“花育23”品种。这是小果型花生,出油率高,专走炒果市场。

“炒果市场对花生品相要求高,外皮尽量不能有斑。逢年过节,炒货花生必不可少,近几年市场缺口越来越大。”

花生美味,可产出优果却并不容易。“这个品种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面积很大,但品质跟咱这儿的比略差。东北有种的,到了季节成熟度不够,产量低。南方也种,但是气候潮湿,不利储存,爱长霉斑。咱吴桥的土好、水好、气候好,这几年产出的花生品质和产量都不错。从耕播到收获全部用机械作业,一个人就能管500来亩地,忒方便了。”

原来,吴桥县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前两年已在吴桥多地发展了万余亩花生种植,每亩地毛收入达3000元。今年,搭乘大运河现代农业园区优化种植结构的东风,在吴桥县供销社和相关乡镇、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又让“花育23”在运河边的1万多亩土地上扎下了根。

“这万亩农田,涉及运河沿线的十余个村庄。除优化生产结构,在土地经营中,我们采用‘党建引领、村社共建’的模式,以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通过党支部统筹流转土地,让农户们不种地也有稳定收入。同时,由村‘两委’协调水利、用电等基础设施,花生丰收后,除去种植成本,我们要交给村集体30%的净利润,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刘林林说,今年,小花生将让更多人尝到致富的“大甜头”。

种植上了规模,公司又有了新筹划。“我们正跑办初加工手续,到时候在流水线上初加工一下,一公斤果能卖到10多块钱,要是加工成干果炒货,经济价值的提升空间更大。”

2023-07-12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李 粲 于中建 霍亚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7651.html 1 “管家”“保姆”上岗 端稳“饭碗”有保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