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3日
第05版:05

吴树强:阅读经典 遇见你我

本报记者 哈薇薇

农村少年 阅读开蒙

记者:您的读书启蒙来源于哪里?

吴树强:我的读书启蒙,如果追溯起来,一位是我的表哥,一位是我的老师。

高中时,深受表哥的影响,因为当时表哥正在读河北大学中文系,他家里有很多文史类的书籍,每次去姥姥家,他都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我便也找来几本能读懂的书来读,这对于几乎接触不到除课本以外书籍的农村少年来说,无异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后来,表哥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余秋雨散文》,一本是《傅雷家书》。对于文人、文化的认知,最初可能就来源于这两本书。

到现在我都十分感念政治李老师,他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上课时,他胳膊底下总夹着一本书,今天可能是《史记》,明天也许是《曾国藩家书》,他读书的广博和对书的痴迷,令我十分钦佩。可以说,他的言传身教,在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记者:您介绍一下在大学时期的读书情况?

吴树强:后来,我考入河南理工大学中文系,现在想想真的是有失有得,因为我们的学院很新、老师很新,但正因为他们很新,他们教得很用心。而我这样一个农村少年,本就对知识充满渴望,来到大学后,就像鱼儿见到了大海,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畅游,心情自然无比喜悦。

那时候,我每天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四五本书,在校园里找一清净之处,一坐就是一天。每周去一次期刊阅览室,把没看过的期刊刷一遍,那种惬意想想就很美好。现在回想,十分得益于那四年的大学生活,它用大量的书籍丰富了我的头脑。

大学毕业后,刚到沧图时,我救了一次场。因为提前约的老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广告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我们主任说,小吴上吧。试一下,没关系的,没想到讲的效果还不错。想想如果没有知识垫底,没有那么多年读书的积累,恐怕是做不到的。

讲书思维 受益大师

记者:哪几位大家对您的阅读产生过深刻影响?

吴树强:钱钟书。在知道钱老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读那么多书。他的语言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非常干净。字放在那里那么妥帖、合适,没办法替换。因为喜欢钱老文章的结构,以至于深深影响了我的讲书风格。比如讲到某处,我会围绕内核扎根深挖,古今中外的例子,会讲很多。钱老真的是博览群书,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所有东西都是通的。最初他的《管锥编》《谈艺录》,我读不懂的,因为都是繁体字。为打破阅读障碍,从“宝”字开始,我利用字典和古汉语书,仅用了一周时间,基本上做到了阅读无障碍。

另一个对我影响非常大的是民国大师陈寅恪,他的《金明馆丛稿》,读后非常震撼。可以说,他做学问的方法深深影响了我。后来买来他全套的文集,一个假期,就把他文中所有引用《资治通鉴》的地方,都运用考据的方法一一还原。之后,我就对这种思维方法很着迷。比如,这个茶好喝,那么这个茶怎么就变成了这个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尝试用考据的思维方式,试图一一还原。这种思维激发了我无限的求知欲,让我对世界始终抱有好奇。

精选书目 观照生活

记者:讲书准备一次需要多长时间?您的讲授方法又是什么?

吴树强:最初讲《论语》,我找来5个不同版本。在5种注释里提取值得分享的东西,这个准备过程,每次最少半天,最长一天至一天半。现在很火的樊登讲书,他会有一个思维导图,把书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讲自己的感受,而我讲书与他完全不同。我讲经典原文,比如《孔子·世家》,已经讲了两三个月了,采用钻井式的讲法,比如围绕某一句有很多相关史料,我就一个个深挖细讲,所以讲得很慢,也许几个小时,只讲几百字。但很多读者表示,几年下来,真的很受益。

记者:关于讲书,您选择书的原则是什么?

吴树强:我曾经讲过《说文解字》,后来因为听众少,只好半途而废了。所以选书费了一番工夫,最后定位在核心经典,但不能太深奥,不能讲大家接受起来太有难度的作品,所以还是要讲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观照的作品。

“苏东坡”这几年特别火,你翻他的文集,他的生活态度、人生志向,就能给今天的人们鼓励和启迪。他是一个时时处处都能在生活中寻到快乐的人,所以讲他的作品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你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一点儿不比我们少,这种人情、人性千古不变。但在面对挫折、打击,甚至命运的不堪时,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比如我现在正在线上讲的《红楼梦》,我关注的点是里面的生活。关注伟大作家在字里行间给你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就是把《红楼梦》放到历史语境中,看它到底写了什么。我理解它不仅是一部经典,也是浓缩了贵族家庭生活的一个近乎微距级别的摄影,非常细致。

不是加油 而是陪伴

记者:如今读书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您怎么看现在的读书环境?

吴树强:我这几天正在看《颜氏家训》。颜之推说,小孩读书专注,是因为他心无杂念。但是今天,因为手机,严重干扰了孩子的专注力。成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手机的控制,很难做到专注。所以我现在尽量远离手机,多看纸质书。我个人觉得,纸质书是一种能量的给予,而电子书看多了,不仅眼睛疲劳,也是对精神的一种消耗。但网络里也有很多好的资讯和公众号,这也是我难以割舍的,所以我们要用好这把双刃剑。在知识、资讯满天飞的时代,学会沉淀下来,多读经典、辨别真伪。

疫情3年过后,明显感觉图书馆的读者量在下降。因为大家在线上交流的习惯已经养成,放开后,再转变为线下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办这样一个经典读书分享会很有必要,在我看来,讲书不是给读者加油,而是陪伴。

记者:您想通过讲书,让读者获得什么?

吴树强:华东师大教授毛尖有一个比喻,他说阅读带给人的是两种反应,一种是氧化反应,一种是催化反应。读书带给人的变化,经过时间和量的积累,就会铸就人新的血肉,塑造人新的气质。而我只想做一个陪伴者,因为经典就在那里,如果有缘,自会相遇。

2023-07-13 本报记者 哈薇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7788.html 1 吴树强:阅读经典 遇见你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