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尹晶晶 陈英华
红花丰收后,东光县秦村镇于渤海村的中药种植户于雅萍又有了新的打算。日前,记者来到于雅萍的种植基地,她正在地里跟农民们翻种秋粮和新的中药材。“这里有100多亩玉米,刚播好,这边还种了一小片中药材凤仙花……”于雅萍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23岁的于雅萍,去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她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而是回到了农村老家,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大学时,于雅萍主修的是中药学专业,对中草药种植十分感兴趣。她曾利用假期到有着“药都”之称的安国市进行市场调查,并加入了河北中药材种植协会,学习医食两用的红花种植技术。大三期间,于雅萍还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在自家田地里试种了一亩红花,当起了中药材种植的“实习生”。
“经过考察,我发现我们村的土壤环境非常适合红花生长。”于雅萍说,红花花朵可以入药,花籽可以榨油,用途广泛。
去年春天,于雅萍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从村里流转了6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红花,并与河北省一家药业公司签订了购销和技术服务合同,当年就收入30万元。
首次大面积种植红花的成功,让于雅萍做大中药种植的信心更足了。她在县孵化基地成立了一家中药材公司,做起了“农老板”。同时,为了能够尽快成长为中药材种植的行家里手,于雅萍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为自己“充电”,以便掌握更多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和知识。
今年春天,于雅萍加大种植规模,又种植了100多亩的红花。从种植到采收,她坚持纯人工操作,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精益求精,保证药材纯天然、无农药残留。于雅萍介绍,红花以花朵里面的几根红色花丝入药,包括花种和花丝在内,一亩地利润在5000元左右。
不久前,地里红花全部收完后,为二次利用好土地,于雅萍种上了玉米,此外,还留了3亩地试种中药材凤仙花。“这种新的药材入药叫透骨草,跟玉米的生长周期一样,但效益要比玉米高。”于雅萍表示,如果秋天时收成不错,明年打算继续扩大凤仙花种植规模,让这片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