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但和前5个月数据相比,上半年进出口及出口增速分别收缩2.6和4.4个百分点。
外贸规模再创新高的同时,近两个月进出口增速放缓,背后的压力不容小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交织,外贸运行面临不小挑战。
在此背景下,外贸如何稳订单拓市场?记者近日走访了江苏、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也深入到四川、湖南等内陆省份,探寻多地外贸发展动能、增长潜力。
走出去 拓市场 稳规模
72天出访8个国家和地区,飞行236小时——这是无锡市金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南今年以来的出差行程。
“今年订单较去年有所减少,我们正在积极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为明年打基础。”杨南说,2022年底,他就带领团队60天出访12个国家,落实2023年订单近3亿美元,占据公司今年全年订单75%左右,稳住了业务基本盘。
上半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97万亿元,增长0.04%;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5169.4亿元,增长0.7%。
杨南坚信,中国纺织服装业凭借完备的供应链和先进技术优势,不断增强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前景仍然可期。
直面挑战,积极走出去、拓市场、稳订单,已成为外贸企业的共识与常态。
“不能在家里吃老本,主动走出去才有市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嘉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友正在哈萨克斯坦商谈订单。
这家位于四川广安邻水县的中小企业,生产的摩托车及零部件等机电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地区。根据市场最新变化,袁志友主动开辟新市场,哈萨克斯坦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调研中了解到,从政府到企业纷纷出实招、想办法,靠前衔接市场,优化产业布局,既巩固传统市场优势,也开辟新兴市场空间,更加注重将产品优势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稳规模为基础、优结构增后劲。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说,当前我国外贸确实有压力、有起伏、有挑战,但发展总体是平稳的,同比看起来似乎走得“慢”了一点,但环比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
新引擎 新业态 优结构
作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素有“新三样”之称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记者调研发现,在全球消费疲软背景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的高科技应用型企业出口势头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极智嘉全球研发测试中心,一台台物流机器人井然有序地在货架之中穿梭运行,自动避让、托举、到站、排队、放置……
“今年以来极智嘉物流机器人出口额和利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极智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勇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说,全球对于高科技产品及应用的需求仍在增长,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势不断提高,上升空间依然较大。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也为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信誉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一笔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庄小清告诉记者,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插上充电宝即可实现自主控温的羽绒马甲,近年来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
杨光普说,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更快聚集人才、技术、品牌等优质生产要素,从而扩大外贸企业发展空间。
更多元 更多样 更开放
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
中国与新加坡宣布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第三轮谈判举行……今年以来,自贸协定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朋友圈”越来越大,为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带来广阔机遇。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广大外贸主体积极应对国际需求变化,出口市场更多元、产品更多样、业态更丰富,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展现出较强韧性。
上半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合计进出口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对我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7%和10.5%。
今年以来,消博会、广交会、文博会等系列国际展会相继举行,第六届进博会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推介活动……一系列开放平台既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搭建桥梁,也为各国产品与服务进入中国大市场创造机遇。
今年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商务部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海关总署推出16条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在风雨洗礼中坚定步伐,在政策助力中抢抓机遇,广大外贸企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持续前进,不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