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至,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国内的研学市场。有媒体报道,一些机构甚至提前数月开放报名,短时间内名额就被抢光。近年来,研学作为一种新的校外非学科教育形式,逐渐受到家长的认可和追捧。市面上的研学营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当然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有的机构打着研学、游学的旗号,收取高昂的费用,却办成了走马观花的“旅行团”,孩子也收获甚少。
面对眼花缭乱的研学市场,我们更应该找寻让孩子参加研学的初衷。好的研学是什么样子?家长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研学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研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近年来,多所学校组织了各种带有研学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探源、地质生物考察、校外综合实践、夏令营、课外研究性学习、社会大课堂等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研学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要带着任务和目的去“旅行”。比如在研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
“研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孩子深入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钱志亮指出,研学的作用就是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具体结合。这是校外教育的一种形式。
随着当下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家长不仅注重培养孩子某项技能,更希望孩子能够参与实践,发展研究性思维。研学营成为这个时代的家长和孩子们的新宠。
“游而不学”现象并不鲜见
研学业内人士吴女士告诉记者,每到假期,研学等校外教育的需求很高。“有些家长觉得与其让孩子在家玩手机,不如让他们出去见见世面,像一些体能特别强的孩子,参加研学营能很好的磨练其意志。也有家长想通过参加研学营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暑假没时间看孩子,需要找机构托管。”吴女士说。
面对家长的多样需求,市场上的研学营、游学项目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出现乱象。近年来,媒体曝光了很多研学营黑幕。有的项目打着研学、游学的旗号,实际上却是高价的旅行团,“游而不学”的现象时常发生。有的出国游学团竟将孩子扔在海外,置孩子安全于不顾。此外还有食品卫生、意外事故、费用诈骗等隐患。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要求全面开展培训机构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管控,常态化开展培训机构“爆雷”“冒烟”监测。各地要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慎重选择校外培训,提醒家长防范预付费相关消费风险,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学习生活,营造假期良好氛围。
选择项目时不要盲目跟风
随着研学活动受到热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将参加研学营纳入对自己孩子的暑期教育规划中。然而,对于这种教育方式,一些家长仍存在疑虑。应不应该报名参加研学营?如何评估其质量?家长们想要通过研学营为孩子拓宽知识面,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独立能力,培养其优秀品质的同时,怎样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总监祝薇认为,参加研学营、夏令营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预备课。她建议孩子在小学或中学阶段都能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去独立感受世界。“其实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我们要学会和孩子分离。”她还指出,孩子到了新集体后,常能激发出新潜能或新状态,所以很多时候家长都发现,孩子参加研学回家后变了样,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实际上,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祝薇说。
而在对于研学营的选择上,钱志亮建议:“家长在选择研学项目时不要盲目跟风。首先,家长要考虑孩子是否学有余力,要以孩子能够按时完成暑假作业为前提,再决定是否为孩子报名参加研学营。其次,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去选择研学项目,要跟孩子有足够的沟通协商,不要强迫孩子参加不喜欢的或者是不符合其学习阶段的研学营。最后,家长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不要跟风追热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孩子的研学营。”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