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就是饮食健康、定期体检吗?这只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刚刚过去的公众健康日,倡导整体健康观,即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讲道德。
提前一站下车,增加步行距离;与家人或朋友在户外享受美好的一天;打开音乐,跳一支舞;邀请同事一起健身……与你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和解,身体和情绪就会high起来。
运动是对抗疾病的“利器”
运动,是对抗疾病最好的武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狮城已充满生机。来一场晨跑,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悠然绿意;繁星坠满星空时,与家人好友,或散步或舞蹈,收获一份健康,更能收获一份好心情。
音乐响起,舞步飞旋。人民公园广场上,男女老少正翩翩起舞。领舞的老人满头灰发,却身姿轻盈。她叫刘秀兰,65岁,身着靓丽长裙,神采奕奕。而几年前,她还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退休无事可做,疾病也随之而来,失眠、高血压,脾气也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偶然的一次机会,刘秀兰接触到舞蹈,立刻被吸引,她加入到舞蹈队伍中,听着舒缓的音乐,腰板挺直,越来越自信。
公园里、广场上,人们成群结队运动健身,热闹非凡。健身房里,健身达人越来越多,瘦,已不再是美的标准,健美,才是他们的追求。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觉似乎无暇运动,其实不然。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利用零碎的时间锻炼,比如提前一站下车,增加步行距离;上班少开车、多骑车;单位、家里放着拉伸健身小器材,随时锻炼……
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你就会感受运动的美好。
摆脱负面情绪为健康加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转变为“整体健康”。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危机”。
乏力、失眠,刚过不惑之年的张亚整天精神不振。他是一家私营企业的销售人员。刚工作一年,他就感觉身心俱疲,从早到晚,每天忙忙碌碌,可销售业绩还是不理想。
“这是典型的情绪焦虑症、抑郁症的表现。”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理科主任韩庆林说,如果生活压力过大,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压抑、情绪变坏、职业疲倦、不自信等心理问题,严重时还会引起器质性病变。
据有关数据显示,70%以上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而不自知。“心好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适度的情绪起伏是正常的。一段时间遭遇挫折、困难,情绪会不好,但几天这种情绪就过去了,不用特别紧张。如果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乏无力,并伴有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悲观消极的念头,这时,要当心心理“生病”了。
这些情绪持续一两个星期不见好转,甚至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记忆力减退、社会功能下降,则需要看心理医生。
远离负面情绪,不妨多到户外亲近大自然;每天早晨出门前,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今天很快乐。
融入社会适应生活更快乐
知道自己适合的角色,把工作适应成兴趣爱好,或把兴趣变成工作,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共同努力进步。有这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工作将更加游刃有余。
早晨长跑5公里,晚上学习1小时工商管理知识,周末或带孩子做公益,或全家外出郊游,或到图书馆“充电”……刘新将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他是一家公司经理,平时工作并不轻松。与其抱怨生活繁重,不如利用好每一分钟时间,他把学习、工作、陪家人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刘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令他生活得很从容。
社会适应良好是整体健康的一部分。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家庭氛围和谐是很好的减压剂。生活快乐温暖,自然就会更加健康。家庭和谐,朋友相助,生活更积极乐观。有关研究表明,朋友多有助于长寿。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或电话联系的老人,比朋友相对较少的老人死亡率低22%。亲友能够帮助他们排遣压力,解决困难,也能激励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一点,快乐就多一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既享受健康带来的快乐,也多了生活的乐趣。从今天开始,向着更好、更健康的自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