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今年以来,沧州博物馆准确把握和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深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遗产活力,让沧州文脉在新时代的今天,探索出活化利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沧州文博力量。
特色展览纷呈 深受群众追捧
从展现沧州大运河畔人文风情的“千年文脉·大运河 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到浓郁丝路风情的“‘丝路神韵 运河华章’敦煌·沧州绘画作品联展”,再到充满童真回忆的“‘沧州记忆’—1980至1990年代物品展”……今年以来,沧州博物馆优质展览层出不穷。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络绎不绝的游客与市民纷纷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浩瀚精深,“带着孩子来博物馆”也成为宝妈宝爸们“遛娃”首选。
“这种游戏机,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我儿子这些‘10后’见都没见过。”参观年代物品展的市民马先生,看着展柜里的红白游戏机感触颇深,他说,“来博物馆,不光能让孩子增长知识,也让我回忆起童年的快乐。”
“我们精心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客厅,让到博物馆‘打卡’成为新风尚。但是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大家感兴趣的知识,做到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新挑战。”沧州博物馆馆长吕庆元表示,随着博物馆关注度持续攀升,如何持续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是沧州文博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展览只是博物馆的基础功能,只有结合当下市民文化需求这个‘源头活水’,才能让主题展览‘长流常新’。”
活化文物资源 塑造“数字生命”
新打造的微信小程序,是沧州博物馆活化文物资源的一次全新尝试。在做好线下展览的同时,沧州博物馆积极探索数字化发展,于6月份推出小程序,同步上线首个线上云展览,一周内的线上观展人数即突破万余,真正通过与先进科技接轨,不断增强体验感与传播力。
截至目前,沧州博物馆小程序已上线馆藏文物600余件,涵盖精品钱币、陶瓷器、骨角器、青铜器、书画等多个门类,公众通过数字化平台可随时查看高清影像与文物数据。
依托文博资源数字化建设,新技术不断赋能文物保护与展示,这让沧州文物有了“数字生命”。从文物3D建模到场馆虚拟现实重构,通过文物资源的数字化焕活,不断打破观众与文物接触边界,实现沧州博物馆“永不闭馆”。
创新传播模式 文物通俗有趣
“我看了关于‘龙柄壶’的节目,周末专门带孩子来参观。”市民李女士说,没想到沧州博物馆里藏了这么多宝贝。
“每期节目都有馆内专家与文化名人一同论道,向观众讲述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沧州故事。我们对馆藏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会在节目中与大家分享。”作为首期节目的出镜专家,吕庆元对文物的大众传播有着更高的期待。“我们的馆藏研究,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要让广博渊综的沧州文脉走进群众生活。”
近年来,沧州博物馆以各类新闻媒介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文化宣传,全方位展示历史文物,形成了沧州日报文物专栏、公众号“珍宝小课堂”等宣传品牌,从历史文物到运河风情,让尘封在文物背后的沧州故事,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谈资”。
“我喜欢收集博物馆里面的纪念章,这是用来记录一段博物馆之旅最好的方式,每当你打开本子,透过一枚枚印章,就能回忆起参观时的情景,领略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沧州博物馆推出十枚文物印章,来自沧州师范学院的小高同学在服务台一口气集齐了10枚文创印章。推出“文创印章”,是沧州博物馆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新尝试,进一步扩大沧州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丰富社教活动 打造热门“打卡地”
“每到节假日前,我都会翻看博物馆公众号,查看是否有新活动发布。”沧州师范学院的小刘同学是沧州博物馆的忠实粉丝,“4月份,我在博物馆花朝节活动上,和朋友们穿着汉服,复原古人游园会,不仅让游客了解了历史知识,也让我深深爱上了传统文化。”
在沧州,参观博物馆、参与社教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春节期间的“博物馆里话新年”,到花朝节文化活动,从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到公众广泛参与的汉服巡游,仅今年上半年,沧州博物馆社教活动就已吸引数千名市民直接参与。
节日活动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丰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沧州博物馆充分利用独有文化资源,创新推出专题社教活动,致力于展示有内涵、有深度、有趣味的沧州历史,吸引越来越多公众关注传统文化。
“同学们找一找,细长的‘苗刀’,属于沧州哪一个武术门派?”每周二,来自解放路小学的学生都会走进专题展厅,带着问题参观、带着思考聆听,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探索式学习。作为与解放路小学共同开发的博物馆特色课程,“博闻课程”是沧州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成功尝试,为广大师生打开一扇历史的大门,也为学校拓宽了课堂教育的边界。
考文献而爱旧邦,睹文物而知传统。青少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沧州博物馆在青少年文化传承领域不断尝试,通过探索馆校合作新路径,已陆续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沧州市第三中学签署馆校共建协议,并与市内多所院校达成合作。
“从请学生们进馆学习‘博闻课程’,到送展进校园‘运河文化校园行’,一进一出之间,沧博的文化教育影响力逐渐显现。”吕庆元介绍说,馆与校的结合,发挥出“1+1>2”的效果。我们相信,沧州博物馆的馆藏优势与文化服务能力,将为沧州教育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邢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