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式干部”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些干部做群众工作时身未动、口先行,喜欢或习惯夸夸其谈“讲落实”、忙前忙后“演落实”、下笔千言“写落实”,实际却是离“题”万里比演技、拼说辞,他们用表演展示一个光鲜靓丽的外表,做表面文章,甚至是用虚假政绩忽悠群众、欺骗上级,这种用表面文章代替“业绩红”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表演式干部”的实质是形式主义作祟、政绩观偏差,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干部本身:有些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为民服务的初心打了折扣,每天只想“躺平”“摆烂”,不愿吃苦担责;有些干部本领恐慌,能力水平、综合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做群众工作有心无力;有些干部缺乏担当奉献精神,一心只想升官发财不作为,政绩观出现偏差甚至扭曲进而乱作为。另一方面在于考核体系,部分地方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过于注重有形的量化成绩,忽视了一些不便量化的隐形指标,让一些追名逐利的干部钻了空子。若任由这样的干部“表演”,不仅会在党内形成不良风气,还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想要彻底治“顽疾”,改变“表演式干部”“急就章、竭泽而渔、唯业绩至上”的现象,就需要从症结入手、多管齐下。要发挥好党员教育固本培元的作用,绝不能“雨过地皮湿”。抓好“关键少数”带动学,推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按需施策精准督学,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系实践融入学,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锤炼党性、砥砺作风。要鼓励干部勇于乐于扎根基层,于吃苦中淬炼意志、滋养初心。要切实提高干部考察分辨率,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完善考评机制,把一线作为“主考场”,到实地了解干部工作成效,在考察谈话中抽丝剥茧找缺点,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强化警示教育、监督检查,以零容忍态度严肃追责,让乱为干部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想要杜绝“表演式干部”的出现就要从根源入手,分辨出形式主义变种,杜绝形式主义问题“花样翻新”,要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彻底将形式主义连根拔起、消灭其滋生的土壤,真正让干部回归初心,自觉将主要精力放在磨练本领、沉淀内涵、厚积内功上,做到与时俱进谋新篇,真抓实干重落实,自觉拒做“表演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