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兴县青先农场的种植大棚,别样风景映入眼帘——酷似仙人掌的火龙果树排排站,枝条上,紫红色的火龙果色泽鲜艳,好似红色的小灯笼。
“真没想到,咱这盐碱地还能长出火龙果,真新鲜。”“这棵枝上是火龙果花吗?长得跟佛手似的。”……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这“外来客”的风采。
也难怪大伙儿惊喜,青先农场临近渤海湾,地下水苦咸,气候整体呈春旱夏涝秋吊形势,是典型的盐碱地。这些年,农场也曾尝试种植林果,但不少品种都水土不服。
勤劳的“青先人”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他们多方考察,又瞄准了设施种植,想要在盐碱地上抢个“鲜”。
“我们是从去年开始进行设施种植的,先期试验了西红柿、甜瓜、辣椒、火龙果等耐盐碱作物。去年,种植收入达10万元,其中,以草莓西红柿的经济效益最好。”农场场长王玉庆说,为了保证产量和品质,他们从实际出发,通过“人+物+技”联动,化资源劣势为产业优势,为抢“鲜”下足了功夫。
提高职工质素,加大外出培训学习力度,农场70名工作人员分3批次到山东寿光梦想家园蔬菜基地,针对大棚西红柿、辣椒、甜瓜等蔬果种植、养护进行专业学习,打造了一支现代农业种植队伍。
加强良种引进,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土壤及水质特色的作物,从根本上解决成活率低、产量低的问题。通过网上咨询、现场观摩等方式引进草莓西红柿、香辣2号、博洋9号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品种,凭借良好口感和稳定质量,在渤海新区、盐山及本地打开销路。
依靠科技种植,通过取土深翻、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等方式洗盐压碱,调理土壤酸碱度。同时,采取高垄种植办法,既减少了因盐碱导致的出苗率低、产量低的问题,又保留了旱碱作物独特的口感特性,提升产品价值。
“借助已经探索出的成熟种植模式,我们正争取上级资金,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建到40个棚室,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咱这盐碱地也变成聚宝盆。”王玉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