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人间最美的景色莫过于雨后的彩虹,弯弯长长,绚烂多彩,像一条绮丽的彩绸悬挂在天空,宛如“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影共楼飞。”
彩虹固然美丽,却短暂易逝;而坐落在沧县肖家楼南排河穿越南运河的倒虹吸,却像一道静卧在大运河之下的彩虹,不张扬、不炫耀,默默地展现着“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的历史价值。
在沧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有河不为奇,河下有河古来稀”;《沧州地区水利志》中也收录了这首名为《十字水交叉听指挥》的诗歌:“南排河,穿东西,运河水,纵南北;古来只见过十字路,谁还见过十字水!人为河水来铺‘轨’。‘倒虹吸’显神威,劳动人民多智慧;虹中河水涌,一泻千里飞……”都是用来形容这里的倒虹吸工程。
京杭大运河弯弯曲曲呈南北方向,而自然河流是自西向东流,这就势必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南排河在流经沧县大白洋桥村的时候,被南运河挡住了去路,为避免自然河流对大运河水道造成冲击,同时也为了控制大运河水面高程保持平稳,需要利用水利工程对大运河河道的流量进行控制,通过建涵洞让南排河从南运河下方深处穿过,流入渤海。两条河如立交桥一样,各走各的路。因为下面的河流两头高、中间低,就像倒置的虹吸管结构,所以得名“倒虹吸”。
肖家楼倒虹吸工程共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由天津市水利局设计并组织施工,1960年2月动工,7月竣工,工期166天,全县组织民工700余人,建成8孔。第二期工程由河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沧州专区水利局组织沧县、交河两县民工1965年2月16日动工,7月17日竣工,增建14孔,投入劳力最多时达1.1万人。当时没有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机械,全靠人力,堪称人海战术。沧州本地不产沙石料,也不产水泥,所用沙石料水泥都得从太行山拉过来;没有汽车,就从附近村上调集了300多辆大马车,三匹马拉一辆马车,日夜不停地从太行山运送沙石料和水泥过来,绘就“三百辆大车进太行”奇观。就这样,5000多位劳动者,肩挑背扛,人抬车推,苦战近11个月,完成了这项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史诗般的画卷。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建成后的倒虹吸工程不仅壮观,也发挥着防洪、除涝、引水、蓄水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1976年大旱之年,仅经李二庄闸从南运河向南排河引水3.25亿立方米,再加上南排河上游地区的沥水,倒虹吸引蓄水量达4.2亿立方米,灌溉了70多万亩农田。
肖家楼倒虹吸不仅是前无古人的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片绝美的人文景观。每当汛期,南排河水穿运河而过,22个闸门激流喷吐,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沿着南排河和运河河道打造了倒虹吸滨河公园,形成了辐射周边十里八乡、风格独特的运河文化旅游景点,让寻常百姓更亲近这座立交水建筑,了解它背后的故事。1975年河北省发行的3市斤地方粮票,印制的背景图案就是南排河标志性建筑倒虹吸穿运工程,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据说,原来大运河西岸一带被称作“月河湾儿”,每次发洪水的时候,村民将河边的柳树不完全锯开,然后顺着水流的方向推倒,减缓洪水对堤岸的冲刷,用当地人的老话叫“不灌月河不挂柳”。如今,河堤仅存的几十株柳树已有一搂多粗了,柳枝千条,像碧绿瀑布,像美丽秀发,又像寿翁持着长胡子,微风中轻轻摇曳着温柔,舞动着和气,叙说着沧桑故事……
倒虹吸生态公园,曾经是经常溃坝的“弦弓湾”,而后变成了防洪、蓄水的水利枢纽。今天成了生态风景区,成为野生白鹭的天堂,栖息最多时可达两三千只,也成为南水北调东线上的一个亮点。
盛夏时节,南排河岸边莲叶田田,一眼望去,碧波微漾,荷与叶满是清凉,荷花似娇羞的少女在微风下翩然起舞,清香缭绕。南运河岸边海棠、金叶榆、樱花、五角枫、卫矛、黄栌、司绵木、栾树、木槿宛如多彩长廊,于潺潺河水中透绿,在阵阵微风中浅吟,与垂柳、与22个孔闸,与倒卧在河下的彩虹共同演奏着“运河无弦万古琴”的千年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