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3年07月31日
第05版:05

居民自治有“妙方” 共筑和谐邻里情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丛园园 摄影报道

共享花园尽显邻里情

社区治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要怎么走,才能走到居民心坎里?新华区建设北街街道办事处用好居民自治这一良方,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奏响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和谐曲。

楼道评比打通“隔心墙”

最近,刘振刚出来进去笑容满面。

在这个月的小区楼道卫生评比中,他所住的单元排第一,刘振刚可算松了口气。

刘振刚是新华区建北街道办事处维康社区北环小区3号楼5单元的单元长。在头几次的楼道评比中,他们单元老是倒着数,刘振刚一直为这事着急。

“大伯,咱把地下室外头堆的东西拾掇拾掇,这样,出来进去,心里多豁亮。”“楼道卫生靠大伙儿一块儿保持,咱都加把劲,争取下回评比拿第一。”刘振刚挨家挨户没少做工作。

小区楼道是增进邻里感情的通道。北环小区每个月都要进行楼道卫生评比,评委为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和楼长。哪个单元卫生保持得好?哪个单元不行?每次评比完了,结果都在小区微信群里公布。排名靠前的单元,自然高兴,靠后,就觉得没面子了,不只是刘振刚,每个单元的楼长都跟楼道卫生较真。

北环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一共3栋楼、13个单元。由于多年没有物业管理,小区各方面杂乱无章。

2019年,小区几位热心居民带头成立业委会。要改变小区环境,居民参与尤为重要。征集民意,制定小区管理规章制度,贴到每个单元门口,时刻给人们“上紧弦”;业委会代表反复入户做工作,拆除小区门口的私搭乱建;搞楼道评比,调动居民参与到小区环境治理中来……在业委会和楼长的共同努力下,小区大门修缮一新,监控装上了,停车位划好了,犄角旮旯也都清理干净了。

小区业委会主任于学礼说:“过去,住一个单元的,打个照面都不认识。现如今,小区大门坏了、路灯坏了,人们悄悄地就修好了,我们小区一年光基础设施维护费就省好几千,楼道卫生评比打通了居民间的‘隔心墙’。”

热心肠成了“黏合剂”

“这些日子,咱把车位画好了,把破损的路面补补。” 7月24日8时,龙泉小区小广场,小区业委会主任韩立新和楼长正在商量小区的近期规划。

“树也该修剪了。”“公益广告牌子得擦擦了。”不时有居民上前提建议。

龙泉小区位于建北街道办事处站西社区,一直没有物业管理。说起以前的环境,韩立新摇头说:“现在小区的绿化带,过去不是小菜园,就是堆满杂物,想清理哪块儿,居民都不乐意。”

小区的事没人带头操持,要改变很难。2020年,5位热心居民自发成立业委会,一心要带头解决小区的难事。

业委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成了龙泉小区的“黏合剂”。业委会成员牵头建立小区居民群,居民有啥问题,直接在微信群里反映,业委会成员第一时间内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他们再向社区、办事处反映。渐渐地,在业委会的协调下,小菜园变成了绿化带、小广场,装上了路灯、道闸,疏通了下水道……龙泉小区旧貌换新颜。

站西社区党委书记王环介绍说,她们所辖的13个小区都是老旧小区,仅凭社区的7位工作人员去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力量很有限。每个小区都有热心人,平日里乐于帮助老邻旧居解决难题,在小区里威望高。于是,她们借助这些热心人的影响力,提高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如今,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一起解决,我们社区各个小区都一团和气。”王环说。

共享花园开出“和谐花”

“老李,又浇花啦?”“天太热,得勤浇着点儿。”7月24日9时,记者来到院东社区华测小区,李炳波正在楼下浇花,不时有邻居路过跟他打招呼。

李炳波是小区的业委会主任,他浇的并不是自家的花,而是小区的共享花园。

华测小区每个单元门口,都错落有致地摆着不少花。这些花并不是小区专门设计的,而是源于居民的集思广益。

华测小区共4栋楼、9个单元,一直没物业。这两年,单元长牵头,为大伙儿跑里跑外,小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小区干净是干净,要是再种些花和树就更好了。为了节约成本,居民们纷纷将家里的花搬到楼下,打造了一个个共享小花园。

李炳波告诉记者,如今,谁有空就到楼下浇浇花,小区里有啥事,大伙儿都抢着出力,共享花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建北街道办事处共有69个无物业小区,其中,36个小区已成立业委会进行自治。办事处党委书记朱湘周介绍说,每一件小区事务的协商讨论,每一次从意见不一到达成共识,都是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同过程。他们要用好居民自治这一良方,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不断探索社区常态化治理新模式,奏响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和谐曲。

2023-07-31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丛园园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9293.html 1 居民自治有“妙方” 共筑和谐邻里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