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2日
第05版:05

执笔记录书写运河 他心怀敬畏

赵金刚在大运河北起点考察

运河岸边现场考证(右一)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报道

老家距离运河1.5公里,小时候去运河边玩耍,跨过运河桥赶集的记忆至今仍萦绕脑海。儿时的赵金刚从未想到,中年之后会和运河有一场心灵与文字的交集。

59岁的赵金刚爱好写作,在部队就笔耕不辍,消息和通讯是他的拿手题材,多篇文章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转业后,业余时间依然在写作,散文、书评都不在话下。后来,赵金刚接触了运河,并深深迷恋上了这条滋养着沧州人的母亲河。

2019年,赵金刚和朋友行走运河,在南皮县冯家口村驻足。运河流经冯家口村南,有一直弯处,看似断头,其实绕过去便是望不到边际的河床。站在堤岸,稀疏的杨柳伴着刺骨的寒风,赵金刚顿时思绪万千,脑海里浮现出此地春日繁华时的景象,便有了“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的文字描述。

听闻军阀割据时期冯家口村曾有军队驻扎,位置就在运河边。赵金刚便和朋友走访村里老人进行确认。当时80岁的王振忠老人给他们指出了位置,并讲述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据王振忠回忆,当年部队就驻扎在村口运河边,士兵们经常去村里买生活日用品,或到票号兑换军饷。因为运河弯道的缘由,南来的船只难以发现部队,而北去的船只又容易被发现,这里成为战时较好的据点。

为了探究当年军阀部队的具体驻军地点,此后赵金刚又多次骑行来到冯家口,丈量运河、寻访老人,最终心中有了答案。赵金刚把在冯家口的见闻和感想写成文章——《那年那月冯家口》,并在《沧州晚报》发表。

冯家口之后,赵金刚探索运河的兴趣愈发浓厚。在吴桥县第六屯——南运河进入沧州的最南端,赵金刚和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的成员走村入户,挖掘老屯的旧事:古军屯的来历、军队在此发生的战事、后人的繁衍生息……

当年97岁的韩连峰老人给他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年轻力壮的村民积极配合八路军抗日,每到夜里,村里的年轻人便摸黑到京浦铁路,抄镐轮锹,在铁路地基下掏洞挖沟。当载着日军武器装备的火车驶到此处,整个火车翻倒在地,大家便卸货物、砸火车,使日军运输受到重创。赵金刚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将这些抗日故事及村中玉皇庙和大钟的传说,整理创作出《运河岸边古军屯》,后于《沧州日报》刊发。

运河之于赵金刚,就像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总有新鲜的“花儿”入眼。业余时间,赵金刚经常和朋友们沿运河采风,尤其是市区段运河,说走就走,从不犹豫。在不断的行走、观察和探访中,他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运河岸边盐码头》《运河文化随水来》等文章,内容有理有据,故事细节丰富,书写出他浓浓的运河情怀。

作为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的一员,赵金刚还承担着研究会公众号维护和创作的任务,向热爱运河文化的人士约稿,和他们探讨稿件主题,对于每一篇稿件认真审读和修改。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或行程,他都悉心参与,并尽可能写成文章,丰富了公众号的内容。

“热爱她、记录她、书写她,这是一个文化人对运河最大的敬畏。”赵金刚说,只要遇见新内容,就有创作的冲动,他愿将点滴情怀融入到文章中,让运河历史再现。

2023-08-02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9786.html 1 执笔记录书写运河 他心怀敬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