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这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推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这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也要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把利益融入责任中,实现责任和利益双向转化,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责任主体的自觉行动。
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因为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在目标和任务上确定无疑,态度和决心上毫不动摇,行动和策略上积极稳妥。同时,坚持立足实际国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握“双碳”工作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决反对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工具化,争取战略主动和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
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政治责任。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把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贯穿始终,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执法监管,保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高压态势,当好生态环境卫士。
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必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更加自觉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良好社会风尚。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手段。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牢安全底线,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核安全科技创新,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确保美丽中国建设各项任务如期实现的重要保证。要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专业素质能力,持续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二)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