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王立梅
清晨,在中国石化沧州炼化公司(以下简称沧炼)质量计量中心的原油分析室里,52岁的检验分析员回文利,正专心整理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
同事都喜欢叫回文利“老兵”,他是一名转业军人,在沧炼工作了31年。像这样的笔记本,他一共有10来本,有的卷了边,有的沾满油污,有的已经残缺不全。这些笔记本全是他用过期登记纸装订而成的,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别人看不懂的实验数据,也是他获得领导和同事一致认可的无二“秘籍”。
笨办法
2015年,沧炼进行人员调整,原本从事装车工作的回文利转岗到技术操作岗位,成为质量计量中心的一名检验分析员。
在那之前,回文利从未接触过化验分析工作,就连实验桌上的烧瓶是干什么用的都不知道。对师傅的讲解更是一头雾水,经常前脚学后脚忘。别人眼中再简单不过的实验,到他这都难得上了天。
虽然屡屡受挫,但论啃“硬骨头”,军人出身的回文利从没服过输,他说:“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检验分析。我是不聪明,但只要下苦功夫,一定也能学会!”
他不仅一有时间就追着师傅问来问去,还装订了一个小本子,像小学生一样,把所有实验的所有步骤和数据以及操作规程都详细记录下来。
从那以后,无论家人还是同事,经常能看到回文利像捧着一本“武林秘籍”一样在认真学习。在实验台前,他对照笔记一步步练习——如何保证蒸馏速度,硫含量分析样品的用量会对分析结果有何影响,原油水含量测定的关键操作点在哪里……他没日没夜地练习、总结,只用了3个月,就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零基础,年龄大,那我就笨鸟先飞。只要用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回文利说。
火眼金睛
检验分析员担负着监控分析进厂原油品质、为原油调合提供精准数据的重要职责。对于石油炼化企业来说,这些数据非常重要,一旦提报错误就会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也正因如此,回文利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为保证分析数据准确可靠,每次实验测试,他都严格按照检验分析标准进行,不仅会把分析数据详细记录在“秘籍”上,还会跟过往数据进行比对,稍有异常就会引起他的注意。
今年4月26日,回文利像往常一样进行原油酸值测定。结果出来时,他发现数据较往常突增了近一倍,已经接近公司进装置原油酸值的设防值。
回文利知道,这项数据一旦超过设防值,势必会对设备造成腐蚀,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虽然没有超标,但也必须进行复采、核实。”回文利立即带上采样器具来到原油罐区,对数据异常的调合罐重新采样,再次进行检验分析,测定结果与第一次分析数据一致。
回文利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主管技术人员,通知相关生产部门重点关注原油酸值,按照酸值变化对原油调和比例进行适当调整,为装置平稳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检验分析数据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而对于回文利来说,这些数据则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把好每一道数据关,是对每一名检验分析员最基本的要求。能及时发现每一项异常数据,并作出正确处置,是检验分析员的使命。”回文利说。
螺丝钉
不只是做一名合格的检验分析员,30多年来,回文利在每个岗位都保持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1992年,回文利脱下军装,成为沧炼油品车间的一名油品装车工。
他退伍不褪色,依然保持着在部队时提前30分钟到岗的习惯。每天对装置进行预检查,每一个阀门、每一条管线,他都要仔细查看、及时记录,并反馈异常情况。
20多年前,油品装车工的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也特别大。尤其是冬天,每次接卸原油,都要提前将油品加热到四五十摄氏度后才能接卸。
最难的是当时没有定量装车设备,装车全靠装车工的经验和手法。回文利每次都在装车环节紧盯接卸口,一守就是3个小时。数九寒天,手脚冻得又肿又疼。
日复一日里,回文利积攒了丰富的装车经验,能精准控制装车油品传输每一环节的速率。在负责装车的20多年里,他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每次装车任务都能顺利完成。
“不管干什么工作,认真负责都是最基本的,得有不断冲锋的勇气和决心。”凭借着这股劲头,回文利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装车班副班长,更成为装车班第一个高级工。
从“橄榄绿”到“石化蓝”,又从装车工到检验分析员,职责在变,岗位在变,回文利一次次迎接挑战,又一次次战胜挑战。
31年里,他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展现了一名退伍老兵不怕吃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社会是一艘航船,而我要做那颗最牢固的螺丝钉。”回文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