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用的是什么火?文火。
炖,用的是什么火?文火。
煨呢,也是用文火慢慢地煮。一个“煨”字,包含了多种意象:缓慢、醇厚、温暖、传统、耐心、爱……
唐朝王建《新嫁娘词》有诗句:“洗手作羹汤”,我觉得这个“作”字也是非煲即炖或煨。若只是随便一碗清汤,何须“先遣小姑尝”?古代的新嫁娘,在婆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三日入厨下”,先煲一道靓汤,才能见其厨艺与耐心。
文火,这个词很形象,瞧这火,一副文气温和、斯文和缓、文静不急的模样,怎不叫人喜欢?
小区附近有一店的招牌菜叫炖猪肚。和朋友一起去品尝,肚脆肉香汤浓,果然是一道好菜,闻者咸来。店主介绍,加入料酒、盐、胡椒粉等佐料,先武火猛烧,再文火煲3个小时,然后砂锅中煲半小时才上桌(烹饪上把小火称为文火,把大而猛的火称为武火,文武之道、相辅相成。
俗话说得好,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文友小萍,拴男人的一道好菜是“玉米慢煲排骨汤”——文火慢煲的过程中,玉米与排骨渐渐达到完美融合,呈现出完美滋味。她说,那是她男人的最爱。她还颇为“凡尔赛”地自诩:一道清煲玉米排骨,味道清淡而醇厚,里面有时间的味道,有熬煮的滋味,还有爱的情意呢!
每每炖好了,她就会给男人发条短信:“煲了汤等你哟!”如此,怎不使归家的男人精神抖擞、加快脚步?美味,都是要花一点时间的,要不怎么叫美味?
如果说猛火在其力量,那么文火则以时间换力量,多用于肉食和淀粉含量较高的食品,烹饪出的菜肴韵味悠长。
父亲今年已经86岁了,每每去看他,他总是不停地给我们熬制各种各样我们喜欢的靓汤。他反复唠叨:煲汤不能用压力锅,要用土沙煲,把燃气炉火焰调成文火,慢慢地熬上数个小时,这样的汤,真的可以清肠润肺、强筋健体!
火,终究是一种火,什么时候变温柔、斯文了,什么时候开始讲究韬略了,细想不由震惊,这难道是文火的智慧?
宋高似孙《纬略》卷十一记载:“顾况《茶论》曰:‘煎以文火细烟,小鼎长泉。’”说的是茶道功夫。冬天了,煮雪烹茶大抵也是如此吧——炉上的沸水噗噗作响,茶叶上下翻卷。茶人酝酿了一个冬天的独白,文火一烧,就烧出了下一个春天。
我为何喜欢中药店里的药香,盖因中药也是慢煎、慢熬出来的。常见一景:饱满的砂锅里飘溢着淡淡浅浅的药香,一位老中医执扇熬一服救死扶伤的灵药。文火慢慢熬制,香气氤氲,不急不躁,不快不慢,良药苦口利于病哩。忽几日,一个曾经弱风拂柳的病秧子,几服药下肚,渐渐就恢复了生气,药效灵着呢。
文火出良药,正如做人成事,万事万物不可急于求成。
2018年,我出差云南。在云南通海小新村三圣宫现存几扇格子门,上雕有春秋战国、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大禹治水、十八罗汉、八仙故事……栩栩如生,美极了!雕刻此门的工匠叫高应美,在他一生30多年的雕刻生涯里,共雕这样一堂六扇的门近20堂,一年不到一堂。目前只有三圣宫这套还如几百年前一样光鲜。
为什么这么精致绝伦?导游告诉我们:就因为他一年只雕这一堂,慢工才出了这样精细绝美又经久不变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工业化时代下快速生产的产品无法取代的。
有些精致并不是靠技艺雕琢而成的,而是全凭慢慢打磨消耗时光得来的。
近读《汉书》,其中一段文字,颇值得体味。《枚皋传》载:“(枚皋)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蹵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从上面这段话中总结出了一个成语,叫“马迟枚疾”。这段话中说枚皋写文章写得快,司马相如虽写得很慢很少,却写得比枚皋好。
不光炒菜、煲汤、煮茶、煎药、雕刻、为文等要慢慢来,感情也是如此吧。
小区里有对老夫妻。从相识到相恋,再到携手结婚成家,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他们的婚姻生活居然遵循着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天机”:“文火”煲!你对我,知疼知热;我对你,实心实意。他们在烹调婚姻这道汤时,对各自的爱,不是一下子倾囊倒出,而是像“文火”煲汤那样,一点点加温,微火慢煲。
一种烹调的现象,移植到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甚至上升到道的层面,就更加不得了了。譬如解决某种矛盾和冲突,急了,于事无补;静下来,等一等,反而化解了。化需要时间,这就是文火效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