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装备制造强市,是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九个强市”目标之一。管道装备作为市域“4+5+3”现代产业中的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是装备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板块。管道装备制造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示范引领效应。
基于此,围绕“以创新驱动赋能管道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这一主题,市政协成立了调研组,到孟村回族自治县实地调研,并赴宜兴、武汉、湖州等地考察学习以创新驱动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作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工作建议。我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应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向高端化迈进,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重心向创新聚焦、要素向创新集聚、力量向创新聚合,努力把管道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具有沧州特征、引领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性产业集群。
乘势而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积累创新动能。一是深化科技创新对接。加强与京津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资源往来交流,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创新成果就近转化,以管道装备产业聚集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试熟化基地,推动形成“京津雄研发、沧州创新转化”格局。
二是深化产业联动对接。积极融入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持续推动全市管道装备企业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促进沧州管道的“供给侧”与雄安建设的“需求侧”有效结合;以满足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对绿色环保、科技智能、优质高效管道产品和管道系统的要求为动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市管道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三是深化国际技术合作对接。以RCEP对所有签署国全面生效为契机,积极推动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和关键技术进口;依托渤海湾(沧州)—海湾合作论坛和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组织业内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管道大会等高端论坛、展会,搭建管道装备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不断拓展技术创新合作新领域。
从链着手,构建产业创新集群新格局。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统筹规划和目标导向,瞄准“十四五”末打造管道装备2000亿元集群目标,深入研究管道产业链图谱和技术路线图,编制“三单一图”(关键技术清单、重点产品清单、研发机构清单、产业地图),科学制定管道产业阶段性发展措施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是强化平台共享。聚焦重大关键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共性需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共性技术攻关,逐步打造集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引进平台型企业,为管道装备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应用的科创综合服务,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车间和孵化园区创新链条,助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强化场景支撑。围绕管道装备制造布局上下游产业,发展装备、物流、能源、信息化等配套产业;围绕管道装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引进精细化工、能源装备、先进再制造、数控机床、风电设备、市政工程、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以企为主,打造科技型创新型市场主体。一是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在管道产业集群内实施“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策略,因企施策精准服务。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提高行业集中度;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从管道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努力成为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和头部企业。
二是培育细分领域冠军。支持集群内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优惠,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强化创新,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三是加快智改数转步伐。以“单台设备自动化、整套生产线智能化、综合管理智慧化”为目标,依托数字政府、智慧园区建设,加强与市域内数字化服务供应商合作,探索园区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服务商为管道装备企业开展“智改数转”体验服务,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确定性、低时延、高可靠的企业外网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免费诊断、技术输出、贴息奖补等手段,逐步解决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难题,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帮助企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素赋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一是抓好产才对接。围绕“才产城”融合发展,相关县聚焦管道装备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要求,制定人才新政,简化人才类别,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市级升级科技领军、博士后工作等政策,发布引才需求清单,引入“揭榜挂帅”“论功行赏”等模式,有效衔接人才供给主体、引育主体和使用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引才积极性;走好人才自主培养线路,发挥市域内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加强专业型、实用型产业人才培养;探索“校友经济+”模式,以河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沧州校友会为依托,拓宽高校“朋友圈”,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银行、保险、产业引导基金等各方金融力量,提升服务质量、增加产品供给;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专精特新”企业业务发展潜力和风险特征,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提供一揽子综合保障,覆盖企业经营全过程;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加大首贷、信用贷供给,以普惠金融服务助推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