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9日
第06版:06

进城创业又返乡 种植大田焕生机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刘 伟

一到家,刘小云就迫不及待放下汽车,换上三轮车,直奔地头。虽然从天津回来已赶了两个多小时的路,但她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皮肤白皙,打扮时尚,如果不是出现在农田里,谁也不会将她和种地联系在一起。谁能想到,她已在田地中摸爬滚打10多年了。

刘小云是沧县恒忆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多年前,在外经商的她,在一泓乡情的感染下,回到老家沧县黄递铺乡李庄子村,投身农业生产。

“40岁之前没种过地,俺自己都没想到,上了岁数,反而回乡种地了。”说笑间,她也忍不住打趣。

原来,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纪轻轻的刘小云夫妇就离家创业,敢拼能干的二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天津建起工厂,是李庄子村有名的成功人士。

所以,当初听说刘小云和丈夫要返乡种地时,人们都十分意外。

刘小云初心简单。“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正好流转过来,土地不撂荒,大伙儿还能得一份流转金增收。”

原来,乡里人实诚,前些年,也不是没有人想整合这片土地,但村民们怕上当受骗,不敢迈出这一步。刘小云回乡,也是想解开这个阻碍发展的扣,让2000多亩土地重焕生机。

不过,这位商业上的成功人士,转到农业生产,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

早些年,他们瞄向了蔬菜种植。黄递铺乡及周边没有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由于临近市区,地理位置颇具优势。

带着期冀,一座座塑料大棚拔地而起。“基础设施虽然建得不错,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蔬菜总是长得差些事儿。”刘小云说,蔬菜管理需要大量人工,绕秧等农活都需要人工操作,但当地人多选择去工厂打工,农忙时招不上人,管理跟不上,产量和品质都差强人意。

这期间,即便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每年,该向村民们支付流转金时,刘小云从不拖欠。

摆脱人工对农业发展的限制,几番考察后,刘小云决定转型大田种植。

“这些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田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机器替代人工,不仅效率更高,作业也更加精准。”调整种植方向,刘小云没有只局限于玉米、小麦等作物。今年,让李庄子村声名大噪的千亩油菜花田,就是她的杰作。

“油菜花管理省事,只需在播种时施上肥,看天吃饭,只要下一场透雨,就长得特别好。”春天赏花,夏天收籽,刘小云想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新道路。

今年,这片土地没有辜负她。春天,千亩油菜花次第开放,微风吹过,花香四溢,不光李庄子和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打卡,就连市民也纷纷驱车前去寻美。

美景迷人,更让刘小云陶醉的,还有丰收的喜悦。收获时,一辆辆收割机在田里驰骋,不远处,刘小云认真捡拾着遗漏的植株。手搓一粒粒小小的油菜籽,她满脸欣慰。“油菜籽具有保健效果,这些年供不应求。今年一亩地能打100公斤花籽,一公斤卖到6元钱。”

虽然要不时回天津处理商业事务,但她总放心不下这片土地。除了嘱咐工人做好管理外,一有时间,就自己开车回来,换上三轮车巡田,几千亩地,一转就是多半天。

“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要肩负起照顾好它的责任。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也慢慢理出了发展头绪,今后,还要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种下希望,浇灌汗水,刘小云期待这片田地一直生机勃勃。

2023-08-09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刘 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0471.html 1 进城创业又返乡 种植大田焕生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