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2日
第03版:03

“白牡丹”故里的国粹传承

——走进沧州市首家民间少儿京剧班

李红梅给孩子指导花枪动作 新华社 发(周洋 摄)

李红梅教授孩子们京剧基本功动作 新华社 发(周洋 摄)

本报记者 周 洋

日前,走进位于东光县的全市首家民间少儿京剧班,一堂暑期训练课正在进行中。只见京剧老师李红梅带着10多个女孩儿,教她们练习京剧《谢瑶环》。孩子们手持团扇,步伐稳健,练得有板有眼……

看着这些对京剧学习热情很高的孩子们,李红梅非常欣慰:“传承戏曲要从娃娃抓起,他们就是这门艺术的明天!”

今年58岁的李红梅,家住东光县,这里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素有“白牡丹”之称的荀慧生的出生地。

东光县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现在有大小戏曲社团10余个。受文化艺术环境影响,李红梅从小就酷爱京剧艺术,经常参加各类票友大赛,多次得奖,还曾在县里举办过京剧个人演唱会。后来,当地一位戏迷表示,想让孩子跟她学戏。李红梅觉得,国粹需要传承,尤其在荀慧生的家乡,京剧人才更不能断档。

2008年,李红梅在东光县开办了沧州市首家民间少儿京剧班,每个周末,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训练。

在少儿京剧班里,女孩子居多,除了学习基础唱腔和一些耳熟能详的曲段外,还要练习腿功、腰功等形体基本功。

“我教戏还是延续老传统,重基本功。”李红梅说,京剧对形体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有人看李红梅教戏后问她是教京剧还是教武术。“京剧对基本功的要求一点儿不比武术低。”李红梅回答。

学习中,娃娃们切实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来的孩子身体都比较“硬”,为练习“软功”,每次都要做专门训练,疼得流眼泪是常事,但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膝盖经常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学员苏钰暄的母亲郑立梅说,孩子从4岁就跟随李红梅学京剧,已有6个年头,付出很多。

学员刘煜涵的母亲陈英南回忆,前年暑假,为排练一场公益演出,孩子们一连几日穿着厚厚的服装,汗水都浸透了衣服,但现场没有一个人叫苦。

每次来新学员,李红梅都带她们参观荀慧生纪念馆。“我是让孩子们知道,要想像荀慧生一样成功,学艺路上除了刻苦训练没有捷径!”李红梅说。

15年来,少儿京剧班接收过80多名孩子,培养出一批“好苗子”,一些小学员还走上了专业的戏曲之路,到专业艺术院校学习。

今年18岁的陈娅彤,7岁时就跟李红梅练习,不仅有京剧表演艺术天赋,而且训练认真、肯吃苦。后来,她考到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去年艺考,她发挥出色,取得京剧表演(花旦)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最后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得知这个喜讯后,孩子们都为陈娅彤高兴,纷纷把陈娅彤当作学习标杆。“我以后也要像大姐姐一样,好好用功,将来去中国戏曲最好的高校学习。”12岁的小学员刘葛荣瑾说。

娃娃们不仅训练刻苦,还经常到当地成年戏曲社团“客串”演出。每次看到他们登台唱戏,独当一面,李红梅都会非常开心,台下的大戏迷们也很高兴,大家仿佛在这些稚气的面庞上,看到了国粹的未来和希望。

2023-08-12 ——走进沧州市首家民间少儿京剧班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0857.html 1 “白牡丹”故里的国粹传承 /enpproperty-->